“儿童酱油”流行:看清非理性消费背后的渴望

2018年10月15日 15:19   来源:光明网   杨朝清

  江苏省消保委日前发布的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显示,“儿童酱油”营养品质未必都优于普通酱油,部分进口酱油在品质指标方面不能与其价格成正比。比较试验发现,5款宣称为“儿童酱油”的产品在营养元素等指标上与普通酱油没有太大差异。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当传统家庭观念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组合在一起时,许多家长即使会在消费上压抑自己的欲望,也会努力给予孩子更有品质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在当下“爱他就给他最好的”等一大批商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一些充斥着炒作意味的符号消费层出不穷。

  酱油作为一种常用调味品,许多家庭都会使用;而身价不菲的“儿童酱油”之所以受青睐,源于它被人为地编织出了一张看上去很美好的“意义之网”。一方面,其宣传迎合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声称“儿童酱油”在质量管理上更加严苛,更值得消费者托付信任;另一方面,“儿童酱油”被虚构添加了某些微量元素,被认为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在与他人的对抗与竞赛中脱颖而出,迎合了家长们对于儿童成才的成功焦虑。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广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触动他们的心灵、情感和欲望,努力做到说服与认同,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名不副实的“儿童酱油”,正是利用消费者的焦虑与渴望占据市场。尽管其比普通酱油、国产酱油昂贵不少,但进行的“高质量,高营养”的宣传却颇有成效,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成功的“商业忽悠”。

  “儿童酱油”也好,“山寨洋货”也罢,面对这些未必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仅需要及时拉回消费者的消费焦虑,也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着的消费者购买优质商品的真实渴望。因此,要想压缩畸形符号消费的生存空间,就得正视消费者真正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不断提升品牌的吸引力与消费认同感,努力营造更加完善的法治与信用环境,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文化,这才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