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心理健康不能只是“想开一点”

2018年10月15日 07:24   来源:红网   曹栗馨

  10月10日,浙江大学26岁博士生侯京京失联,10月14日,搜救队在浙江杭州钱塘江发现其遇难遗体,家属已确认身份。侯京京曾在朋友圈留下遗书称:不想责备任何人,没有认识坏人,对不住家人。经过警方调查,很大可能性是自杀。(10月14日 澎湃新闻)

  《Nature》杂志曾对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 5700 多名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普遍具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大约四分之一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的确,博士生面临着许多不足同外人道也的压力,例如来自科研上、经济上、就业上、社交上、社会舆论上等各方面的压力。其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攀上了更高的山峰,但也因此承载着更重的期待,而这让他们有时喘不过气来,陷入了心理空间中的灰色地带。

  其实不仅仅是博士生才有这样的心理抑郁,我们的身边,俯拾皆是,随处可见。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在认知心理学中,抑郁症的定义就是“习得性无助”。它让你感到“无能为力”,对一件事没有控制感,不知道会有多糟糕,也不知道痛苦会持续多久。许多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都难以被人理解,更不便向人诉说。

  有公开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至少是13万,而其中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由于患者自身对于抑郁症的了解有限,以及社会环境对于抑郁症的普遍偏见,抑郁症在全国的就诊率只有4%,90%以上的患者根本没有治疗,15%的患者最终走向自杀的结局。这一类群体的生存和死亡,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我国在2012年12月才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法律上规范和保障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权益。而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缺口40万,患者可得到的医疗救助极其有限。

  事到如今,因心理疾病自杀的案例频频在报道中出现,社会理应重视起这一问题,完善相应法规,健全相关医疗部门,督促医方提高心理治疗水平。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也应学会自我排解,自我释放压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适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同时,作为“援手”的我们也应该真心地帮助患者。当身边朋友出现心理问题,上门寻求帮助时,不要再敷衍地说着“想开一点”“看开一点”,这不仅不会带来帮助,反而会让他们陷入绝望:要怎么想开?看开?那要是想不开,看不开的话,是不是就没救了?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倾听他们、理解他们、陪伴他们,例如一句“辛苦了”,一个拥抱,一次旅行。

  生而为人,何曾容易。不仅社会应该重视起心理健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应让身边正经历心理痛苦的人从一点一滴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而所有的苦难都只是暂时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