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人情不是突破原则的借口

2018年09月27日 06:45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8年中秋刚过,国庆将至。“两节”期间,也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期。近期,中国纪检监察报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同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两节期间这些‘线’不要踩”,选取近年来中秋、国庆期间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处分的典型案例,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个醒。如何守住重要节点,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两节”期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在享受节日的轻松和愉悦的同时,也要时刻绷紧心里的那根廉政弦。相对于平常日子,节日算是一种特殊时期,而一些人就喜欢利用它们来做文章,耍花招,打着走亲访友的旗号,让自己的变相行贿变得似乎名正言顺。

  当“礼尚往来”成为节庆掩盖下的一种幌子,实际上也就成为一种“投资”,党员干部如果不知道拒绝,那么极易犯错误,日后可能要“加倍偿还”。所以说,越是节庆,广大党员干部心里的廉政弦越要绷紧才行。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在一个注重理性选择、利益变现的时代里,送礼者会算计成本与收益,只有当成本低于收益,他们才会大方地进行投入。收送节礼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可能让公权力上演“变形记”。所谓的“礼尚往来”,往往成为利益输送和社会交换的“遮羞布”。只有防微杜渐,对“礼尚往来”保持充分的警惕与防范,才能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年年节前“预防针”,节后出“典型”。按理说,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走亲访友、迎来送往,乃是生活常态。但问题是,一切“情”与“礼”,都不能和公权力“勾肩搭背”不能在民俗与人情的外衣下玩权力变现的伎俩。

  节日执纪越来越严,倒不是逼着党员干部成为冷酷无情的“机器人”,而是要明确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礼”不等于“利”,短信问候、微信点赞都可以,但不能把物化的利来利往视为“礼”的告白;第二,“法”在“礼”先,心中有戒律、言行有红线,节日文化才会不异化、不逾矩。党员干部当有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用规矩与纪律去丈量节日里的公私作为。廉洁如一、清爽过节,才会更舒心、更精彩。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