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泛娱乐化 价值观需要端正地传播

2018年09月27日 06:42   来源:长江日报   

  娱乐霸屏,一切都披上娱乐的外衣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表示,要进一步调控治理综艺娱乐、真人秀、亲子类等节目,坚决防止泛娱乐化等倾向。

  人民群众有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但娱乐有下限,不能突破价值底线。娱乐内容无节制地霸占网、屏、端,甚至违背公序良俗,消解主流价值,就是对文化生活的污染,不能被接受。更引人深思的是,一段时间来,娱乐走出自己的“疆域”,泛娱乐化倾向开始出现。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以娱乐心态对待一切,将“娱乐精神”推到公共生活的一切领域,把什么都搞成娱乐、当成娱乐。娱乐性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和追求目标。如果某个产品,某次传播“不够娱乐”“不能取乐”,似乎就失去了传播甚至存在的价值。

  在泛娱乐化中,是非被模糊,曲直被颠倒,崇高被解构,一切都可以拿来戏谑,一切都可以当成调侃,一切都可以进行取乐。有意思压倒了有意义,“娱乐精神”覆盖了精神。

  很多本该严肃端正的领域,比如思想、学术、文艺,甚至关乎国家、民族和历史的大是大非大义问题上,也被泛娱乐化所侵蚀、啃啮。表达思想、探究问题、传播价值、输出文化,都披上了娱乐的外衣、编排成娱乐搞笑,看似生动,实则危害甚烈,久而久之,降低社会的智识水平,掏空社会的精神内核,让“一切坚固的事物都烟消云散”。

  这类事例就在眼前。比如不久前引起争议的《开学第一课》,本应聚焦教育这一严肃议题,为全国中小学生上好第一课,却请来流量明星,载歌载舞,几乎变成综艺娱乐节目。节目创作者曲解了“寓教于乐”,本身也体现了对严肃内容和主流价值传播缺乏信心。再比如,时有出现的“网红学者”“网红教授”“历史段子手”等等,在思想、学术问题上追求“粉丝效应”,不惜夸大其辞。

  如果满眼都是娱乐,一切都搞成娱乐,就会压缩严肃表达空间,进而对主流价值和严肃叙事形成冲击和消解。泛娱乐化,追求的是强烈显著的娱乐效果,迎合而不是引领,这样的迎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轻浮、肤浅,摧毁而不是建立人们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在社会公共领域,每一种传播,都是价值观的传递。尤其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介质空前丰富的时代,价值观的传播变得更加紧迫,意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每一种传播都无法置价值于身外。价值观的传播应该是端正的,传播的应是端正的价值,它天然地拒绝轻浮调笑,拒绝歪歪倒倒。

  然而,正因为泛娱乐化追求凡事“以博一笑”,“仅供一笑了之”,无底线的戏谑、调侃本身具有一种稀释、消解、抽空作用,因此,与泛娱乐化如影随行的,往往是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庸俗低俗媚俗。这几乎是泛娱乐化一个不可避免的价值后果,或者说无价值后果。

  以娱乐化心态看待一切,用娱乐化方式传播价值,我们最终会发现,是价值的抽离和崩散,是无意义的狂欢,是社会精神和信念根基的动摇动荡。

  我们必须警惕泛娱乐化,走出泛娱乐化。在一个足够健康、有活力和朝气的社会,娱乐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底色,颠倒的必须被扶正,轻浮崩散的必须被重新坚固起来。端正传播价值,传播端正价值,我们才有清明健朗的公共生活,才有挺拔昂扬的时代精神。

  网友评论

  泛娱乐化让人们陷入

  道德不确定的困惑中

  影响青少年“三观”

  @萌哒哒:爽剧也好,游戏、各种短视频也罢,都像一种快乐麻醉剂,能让在生活中奔忙的人们,短暂获得些许虚假幸福,人们沉醉其中,一刷就是一个小时,这些产品,无疑就是“安慰奶嘴”。

  @熊英杰:现在的孩子成长在泛娱乐的环境里,影视娱乐对三观未形成的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影视不光是娱乐,还要传播知识、真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泛娱乐化蔓延,有资本之祸

  @新华研考:“泛娱乐化”趋向迫使文化的内容大多成为娱乐的附庸,人们因此陷入了道德不确定的困惑之中,纵乐与教化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突出。

  @王冠雄:娱乐是大众的硬需求,所以会被新的形式、新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填补。现在新出现的娱乐形式,在“有用”和“消遣”之间,大多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在短期快速吸引流量的低俗、软色情,和真正能满足受众的知识,哪个更能赚快钱?这就是泛娱乐之所以蔓延的答案。

  提高文化娱乐产品质量

  @丛林小路:抵制泛娱乐化现象,绝不简单是封杀、整改一两个演艺明星、综艺栏目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油宝:其实,只要文化IP产品的质量够高,是可以破解困境的。因为,各种泛娱乐化现象恰恰表现出,泛滥的文化产品本身质量不高。要提高消费者的鉴赏能力,就要提高文化娱乐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良性循环。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整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