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烟肼毒狗引争议 中立不是挡箭牌

2018年08月21日 07:38   来源:光明网   任然

  日前,一篇名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中提出一种“黑科技”——用治疗人类结核病的药物异烟肼毒杀犬类。媒体采访到了最初进行动物实验和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证实论文的真实和试验的效果确实存在。不过科研人员也表示,科学是中立的,同时建议大家不要滥用药物。

  “异烟肼倒逼养狗文明”的文章很火,其主要观点引发不小争议。这次原论文作者的回应,算是坐实了“异烟肼可以毒杀犬类”。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无论是寄望于靠投毒的方式来“消灭”流浪狗,还是靠放毒来倒逼养狗文明,都是典型的“以暴制暴”的思维,与现代文明价值的冲突无需赘言。而这次相关论文作者称“科学是中立的”,同样值得商榷。

  据说这篇名为《异烟肼扑灭流浪犬的可行性研究》的论文,最初是因为作者看到别的学术文章写到有犬误食了异烟肼导致死亡,所以探求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但是,科学研究一般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对于异烟肼扑灭流浪犬进行可行性研究,其实就是首先默认了一个价值前提,即如果在技术层面可行,便可以用异烟肼来扑灭流浪犬。于此而言,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就很难说是中立的。

  科学研究是否应该负载价值,或者说是否应该中立,这种争议在全世界都存在。但国内外学界都无法否认一点,任何一项科研成果或结论投射到现实中时,都蕴藏着价值偏向,要做到完全中立,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或许可以说,在科学研究所采纳的试验方式,所要遵循的求真求实原则等方面,科研人员应该持中立态度,不能预设立场和价值。但对于一项研究的现实影响,却不能不有提前的价值评估。

  事实上,不少科研项目都要经过专门的伦理道德审查。因为一旦某个科研项目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构成冲突,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就是存疑的,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且不谈克隆、换头术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研议题所面对的道德伦理争议,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一些科研项目因为缺失了必要的道德伦理把关,还给社会带来了实质性伤害。像三鹿集团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产品,其研究项目竟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就是一例。另外,有烟草专家当选院士,也引发了较大争议。

  无独有偶,这次的“异烟肼”论文,就曾由四川省德阳市畜牧兽医学会推荐,获得了德阳市第十五届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退一步讲,即便论文本身对于异烟肼毒狗的态度是中立的,它的被推荐并最终获奖,也被赋予了很明显的价值倾向。而畜牧兽医学会推荐这样的论文,更让人对其作为机构的价值偏好是否符合正常社会伦理,画上了一个问号。

  现实中,科研项目自诩中立,而忽视道德伦理把关的现象,有着较深的土壤。中国科协曾历时1年,对北京市和湖北省武汉市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的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显示,“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科研伦理的重要性,但遵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亟须加强。”另有数据显示,我国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概念有所了解的占78%,而自认为对科研诚信之外的科研伦理规范了解较多的科技工作者仅占5%。这一背景下,一些科研项目或是科学论文触及社会道德伦理乃至法律底线,就不让人意外了。

  科学研究可以“大胆假设”,但对其道德伦理的评估和现实影响,务必“小心求证”。在这个意义上,“异烟肼倒逼养狗文明”的话题,也应该让社会对科研的伦理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有更多审视与反思。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