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跳槽真的浮躁吗?

2018年08月15日 07:50   来源:北京晨报   

  日前,一份“90后平均七个月离职”的话题在网上热传。消息来自一份报告中的数据: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文章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过于频繁的跳槽,既是心态的浮躁,也是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不负责。但也有人认为,当代的年轻人不必为生计发愁,趁年轻尝试不同的职业,无害而有益。

  ●主持人说

  工作是生活,但生活不只有工作

  有人以兴趣为工作,有人视工作为兴趣。但大部分人,工作都是为了生存。

  在工作不足以满足生存所需时,工作可能是生活的绝大部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甚至人工智能已经开始代替人类的工作时,生活的重心,必然会渐渐改变。

  安土重迁是传统的观念,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里,非如此不足以生存,安守一份工作,哪怕自己并不喜欢,其实也是这种观念的延伸。但在现代社会,流动才是一个社会的活力所在,财富在流动、商品在流动,人也在流动。

  现代社会是变动不居的,人们不必坚守同一份工作,不用长居在同一一个城市,甚至不必永远过同一种生活,这恰恰是现代化的魅力所在——可以尝试不同的人生,而不必因此背负沉重的负担,更不会因此失去生存的根基。

  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向往的呢?所以,不必苛责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不必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要,喜欢就去做,这是现代化给所有人的福利。

  可以多做尝试 找到自己的道路

唐文明(清华大学教授)

  我大学毕业后,大约两三年的时间里,多数同学都换过一次工作了。到今天,年轻的毕业生换掉第一份工作的速度,已经加快了很多。我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生活节奏更快了,年轻人需要在更短的时间里,发现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职业、这份工作,慢悠悠的体会,可能不再适宜。第二,选择的可能性增多了,社会在高速发展,人才的流动也在加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短,让选择变得更加容易。

  所以我觉得,刚刚毕业时,多换几份工作并无不妥,不是每个人迈开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就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事实上,多数人是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后,才逐渐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所以,这时候,多换几次,多做尝试,是有好处的。毕竟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负担,容错率更高,即便试错也没什么。总比干了很多年,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要好,那时候,跳槽的成本就会高很多,一旦选择错误,可能要付出比年轻时高得多的代价。

  可能有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和以前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这样的观念,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总有人觉得一代不如一代,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差。就如孝,有人觉得年轻人不如过去的人孝顺,但实际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方法可能和以前不一样了,但他们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和以前并无不同。

  也可能有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太差,稍有不顺就撂挑子不干。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去讨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完全没有生存之忧,他多尝试一些不同的工作,收获不同的体会和经验,这没什么不好。但或许也有家庭条件比较差、毕业后必须为生存考虑的学生,他们的忍耐力、适应能力或许更强一点,或者干脆说,为了生存,在第一份工作岗位上呆得更久,直到他们确定有更好的机会时才跳槽,这也很正常。

  更重要的是,第一份工作本身也很重要,假如工作本身相对稳定、待遇也还不错,那么跳槽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反之,就很容易跳槽。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步入职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第一步到底是要稳,还是要勇敢地尝试,两者可能都有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一生不会只做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积累,也是探索,当积累足够、探索有了结果,换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大,坚持下去的反而不算多。所以我想,对第一份工作,不必那么苛求,非得要求做好、做得长久、做出成绩,这没必要。  当前,我们的大学,在学生的职业教育方面,已经进步了很多,总体上也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以我所在的清华大学来说,对本科生的职业教育还是比较丰富的,有专门的老师,有相应的课程以及各种活动。学生在毕业之前,可以获得一定帮助,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对待未来的职业生涯。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要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一些建议,我想应该鼓励学生看重职业前景,不要把待遇看成最重要的。刚毕业,自然会辛苦一点,但如果前景良好,不妨多忍耐一点。如果前景不好,也应该及早寻找更合适的机会。

  要在职场发展 需不断调适自我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从年代上看,换掉第一份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样的变化,不仅来自于年轻人自己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全球就业模式在变化。

  如果以10年为一个阶段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前两个阶段的就业者,他们还处在开拓和积累的阶段,他们的上一代无法对他们的生活给予足够的支撑,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重视工作带来的保障,不敢轻易跳槽,更不敢轻易辞职。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可能因此失去生活基础。但到了90后乃至更年轻的就业者,情况有了变化,上一代的积累,足够支撑他们做出更多的选择,一份工作干得不顺,可以换一份,换工作造成的代价,可以由上一代支付。或许在一线城市还有些困难,但如果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完全不必担忧生活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现在我们的社会恩格尔系数很低,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不成问题,选择的空间自然也就变得更大了。

  同时,全球的就业模式也在变化,互联网带来了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在以前,年轻人毕业以后进入企事业单位,换工作并不容易,而且换来换去,可能只是具体的职位不同,但工作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换工作的意义就没那么大。现在则不同,互联网上有太多的机会,有太多不一样的选择可以尝试,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年轻人完全可以自己在家创业,而不必朝九晚五去上班。就算不创业,在网上开个小店,或者打几份零工,也足以满足自己的生活。

  经济条件和就业模式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年轻人的就业观念。以前的人们,觉得工作不顺利、或者不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但换工作的代价太大、机会太少,只能凑合,慢慢磨合。现在的就业者,不工作也能活,打点儿零工也能活,当然就不愿意凑合了,在职场上的忍耐力自然也就降低了,如果出现工作内容不喜欢、人际关系不顺利等问题,那就不干了呗,不耐烦打这份工。

  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一份正式且稳定的职业,这对他的生活、职业生涯、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甚至人们也会认为,这样的人踏实、沉稳、值得信赖,相对的,频繁换工作的人,会被认为没有长性、缺乏耐心、太过跳脱,不值得信赖。现在情况变了,我想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再以一份工作做得是否长久,去判断一个人。

  那么,是否换工作越频繁越好呢?也不见得。事实上,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创业成功,多数人还是需要在职场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以,年轻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如果确定自己不适合创业,或者没有创业的想法,那么在职场上还是稳定一点儿比较好。这并不是说非要忍耐那些职场上不顺利的事情和遭遇,而是需要有一个不断调适、磨合的过程。

  事实上,年轻人在刚刚毕业的时候,都是满怀壮志,但进入职场之后,却总会发现,职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他们暂时可能没有发挥雄心壮志的空间,反而要从许许多多琐碎的事情做起。或者即便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却把事情搞砸了。

  年轻人对自己期许过高,和职场的现实产生落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谁天生就会工作,这需要调适自己,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克服困难,才能真正驾驭一份工作。而不能一有不顺就辞职走人,这对于有志于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并无益处。

  (主持 周怀宗)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