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共治是中国治理的鲜明特色

2018年08月15日 07:32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连日来,“安宏三”的名字刷爆朋友圈。这位房山区大安山乡的村民,这位普通的群测群防员,以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因山体崩塌而带来的重大安全事故。视频中滚滚而下的3万立方米落石,与“无一人伤亡、无一车受损”的消息,让人们见证了一场应急防灾奇迹。

  “奇迹十分钟”,在发现险情到灾难发生的短暂时间里,安宏三完成了判断山体失稳、拦挡行人车辆,向上请示报告等一系列动作。层层传递的险情,如同命令般,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机制:安宏三及其他赶来的工作人员迅速疏导行人撤离,房山区规划国土分局立即开展应急调查,市规划国土委随即组织测量评估、严防次生灾害……惊险时刻,我们看到了一位群测群防员的负责果敢,更看到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扎实高效。严密的体系、畅通的渠道,节点上每位人员全力应对,共同筑起了一道稳固的安全屏障。

  群测群防,这个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蕴含着中国式治理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守好“碰不得、炸不得”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北京建立起险村险户隐患点“一点一预案”制度,派专人巡查、监测、看护,遇有险情立即上报、快速行动;被戏称为“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的“朝阳群众”,去年共提供有价值线索8300余条,为社会治安做出巨大贡献;来自社区的热心志愿者“小巷管家”,实践“自己的事儿自己管、自己想、自己做”,化解着许多“家门口”的矛盾……事实说明,群众参与、协力共治,赋予了整个治理体系以强大的聚合力,当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治理的网格便会有无数细密的抓手,对接着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这种极广泛的参与度,正是中国治理的宝贵财富和显著特色。

  有些人认为,普通群众不够“专业”,也很难有效参与治理。但“安宏三们”却以实际经历再一次证明,这届群众不仅能行,而且很行。只要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通过扎扎实实的练兵,再加上尽心尽责的态度,完全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活学活用,把各项专业知识化为快速反应和果断行动。这种“专业性”+“群众性”的模式,一直贯穿于我们国家的治理探索之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速成培训的数百万赤脚医生,为六亿农民提供了最基础的医疗服务。这些案例,都代表着一种立足于实际的解题思路、一种生长于本土的独特模式,通过各种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治理,解决重大社会问题。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共治的每位参与者,恰如神经末梢的每个细胞,唯有他们保持活跃与敏感,肌体才可能最快作出积极反馈。如今,转型期的城市正如“时空压缩的胶囊”,治理的复杂性与日俱增,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需求水涨船高。在多重压力下实现善治,最终还是要依托于大家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共治的潜力与活力。单以城市精细化治理来看,话题说起来很宏大,但每个问题一经落小落细落实,无不是再具体不过的、群众身边的事儿。胡同停车难,如何实现供需对接;恢复街区生态,如何兼顾生活需求……唯有群众最了解身边情况,也应该最有发言权。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定能找到破解难题的最优解,真正让群众满意。

  今天,城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情境,智能化、专业化要求持续提高,但无论如何变化,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人,既要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也要呼唤“人民城市人民管”。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延续中国治理的经验智慧,定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美好宜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