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河南高考掉包事件是闹剧吗?

2018年08月15日 07:23   来源:红网   朱永杰

  8月1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有个“自由谈”专栏,刊发了一篇文章《河南高考掉包闹剧终结 说谎者需不需要担责》,幸亏是“自由谈”,否则,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作者可就真的会把那四个家长和孩子判死刑了。

  这篇文章文不对题,题目里说“需不需要担责”,但是文末却说“河南高考掉包事件中的说谎者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比如,根据高考的信用原则,对说谎者给予具体处罚,涉嫌舞弊的,直接取消今年与来年高考录取资格。”为什么呢?因为“惩处说谎者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懂得从小就不能说谎,说谎的成本是非常大的,大到无以承受!严惩说谎者,才能真正建立起诚信社会、法治中国。”

  此文作者陈志文,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长期从事教育治理,教育+互联网研究。他把“答题卡被调包”事件称作“闹剧”,从一开始就认为是四个学生和家长搞了“一次荒唐至极的捏造”。笔者认为,陈志文下此结论,是极不负责任的。

  学生考完试,用估分来为自己的成绩做个“体检”,这是规定动作,在无数次的模拟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估分和实际成绩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说,只有个别学生会出现一定或者较大偏差,比如一些考分比重很大的试题,一旦考砸(其实就是出现严重质疑),就会实际分数偏低或者很低。这本身就是考试的常态,如果是在平时,那就是通过查卷通过讲评试题,平息自己的质疑,吃一堑长一智之后,学习成绩才会不断进步。

  高考也不例外,万千考生里面,一定会有考砸的学生,原因不一而足。面对他们的质疑,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查阅试卷的权利还给考生。道理不再多说。然而,陈志文竟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如果考生及家长明知自己说谎,却无所顾忌,并且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会带来什么的后果?会有更多的效仿者。明年河南还会有大约80万考生,今年只是4个说谎者,明年来上40个、400个效仿者,估计河南考试院与招办正常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了,河南纪委监察委估计也不要忙其他事情了。”

  这都什么逻辑啊!请问,有考生及家长明知自己说谎的情况吗?这四个家长都反复问了孩子到底撒谎没有,如果说孩子撒谎有可能,那在孩子否定之后家长是绝不会撒谎的。请问,会有更多的效仿者么?这可都是明知自己撒谎的家长和孩子啊,都来效仿撒谎吗?此处不难想象这个世界在作者眼里是多么混乱,简直是无聊至极。请问,明年来400个效仿者,估计河南考试院与招办正常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了?河南纪委监察委估计也不要忙其他事情了?这种依此类推逻辑我们非常熟悉,此前只要遇到前来查阅试卷的考生,一旦“国家机密”的说辞被推翻,招办就拿出“都像你这样来查试卷,我们还有法工作吗”的说辞,让你气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各级招生部门都是一个独立机构,有固定人员和编制,他们一年四季多忙,隔行如隔山,咱不知道,但是咱们应该弄清楚,他们的存在就是全心全意为考生服务的,这个服务同样包括回答考试的质疑,当考生认为成绩跟自己的估分不符,认为有必要看看试卷弄出分晓,这个权利就是正当的,应该支持。何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条款对此有明确规定,招办部门岂有拒之门外之理?相反,一旦有考生需要查阅试卷,你招办做好来者不拒的准备就是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该文作者作为教育专家,面对河南“答题卡被调包”事件,咋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砖家”。此事件的发酵,跟招办部门不让考生查阅试卷关系密切。家长们通过私人关系看到了图片信息,这种图片的失真是必然存在的。然后,引发考生的质疑,难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后来一直到舆情汹汹的时候,才经过严格审批,终于看到试卷和答题卡,最终烟消云散。你说,让高考产生信任危机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是学生和家长吗?

  这次的考生只是成绩跟估分相差巨大的典型而已,还有那些差个三五十分百儿八十分的考生呢?他们的怀疑呢?他们的权利呢?他们的利益呢?难道都可以统统被拒之门外视而不见吗?

  陈志文,如果是你的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产生怀疑,怎么办?再遇到她不吃不喝寻死觅活,怎么办?你会不会用“撒谎”一棍子把她打死,然后哈哈大笑:谁叫你撒谎来着?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