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卖冰棍”何以赞成多行动少?

2018年08月14日 13:39   来源:东方网   犁一平

  8月12日下午,“卖冰棍,绿豆红豆老冰棍!”一个小男孩背着写有“买冰棒,儿时的味道”字样的绿色保温箱,站在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上大声叫卖。这位男孩叫杨祝捷,今年9岁,却已有5年的“生意经验”。在父母的支持和陪伴下,他4岁卖报纸,5岁卖手工气球,6岁参加童装发布会走秀,7岁卖发夹,8岁那年平安夜卖平安果和荧光发饰。今年暑假,他决定卖冰棍,赚钱为自己买个电话手表。(8月13日中国新闻网)

  在早八十年代,孩子上街卖冰棍的现象比较普遍,当下却不多见。这不仅因为孩子吃苦的少了,还在于吃冰棍的人少了,卖冰棍的市场需求严重缩水了。但是,更在于孩子上辅导班的多了,孩子的自由时间少了,赋闲在家的少了。

  据媒体报道,今年暑假,有一个妈妈给上初中的女儿报8个辅导班。孩子感到压力太大,央求妈妈“放个假”。更有甚者报了11个辅导班。同时,由于报辅导班成了“主流”,不报辅导班的反而成了“小众”,孩子要么找不到玩伴了,要么与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了,感受到了竞争压力和生活“危机”,主动要求妈妈报辅导班。

  当家长都把孩子送进暑假辅导班时,还有孩子在父母的支持和陪伴下上街卖冰棍,可以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所以,孩子卖冰棍上了“新闻头条”。从媒体报道来看,市民对孩子卖冰棍表示赞赏。其中一位市民买下了25支冰棍表示支持。其理由是,如今大多数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愿意外出实践、体验生活,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尽管孩子愿意吃苦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但是,在城里真正把孩子“发配”到社会中参与实践的家长很少。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如今升学竞争异常激烈,考名校的压力大,因此,把孩子送进辅导班比上街体验艰苦生活更紧迫更重要。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要想考上好大学,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必须上“重点学校”、进“名校”。

  那么,怎样保证孩子一直上“重点学校”或“名校”呢?除了上辅导班,开展“超前教育”,或者“强化教育”,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别以为逼孩子多学习是好事,事实上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刷题,甚至是努力学习“考试技巧”。显然,这样的学习对智力培养并无太多的益处,相反,孩子学习负担太重,产生了厌倦情绪。于是不少学生考上大学以后就开始疯狂玩乐,挂科现象普遍,有的往往推迟毕业。这就是饱受诟病的“严进宽出”。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实践机会特别少,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而且,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不适应社会,找工作困难,或者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跳槽成了常态。有的大学生被迫“回炉”,重学技术。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