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市场经济没有产业政策”是谎言

2018年08月13日 07:31   来源:北京日报   周文

  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沸沸扬扬、不断升级,引起全世界关注,并成为当今全球化的最大公共事件。同时,美国不断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的种种不是,从政府的垄断低效率到贸易不公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我们看看发达国家是如何利用产业政策发展自己经济的。

  英国是产业政策的发源地

  率先在经济发展中使用产业政策的应该是英国。人类工业革命最先爆发于英国,但英国并不是在所谓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其实,英国工业的崛起充分利用了产业政策。以英国工业革命的龙头——纺织业来说,当年英国的纺织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既有欧洲的荷兰、西班牙、法国;也有来自中国、伊朗和印度的竞争。更关键的是,英国的本土纺织品没有任何竞争力,谈不上任何的竞争优势。

  但是,英国并没有放弃发展纺织业,反而以政策和国家力量扶持本国纺织业的发展——先是在光荣革命后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纺织品,并在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保护本土纺织业。在1700年,英国议会又立法禁止从印度进口棉织品,而且法令严格到即便只有一根面线也不能由印度制造。事实上,印度不但有着劳动力与原材料代价都低的有利条件,而且有着相传好几百年的实践经验与技术。这些制造品物美价廉,但是英国却弃而不顾,宁可使用质量较差、代价较昂的本国产品。即便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如果允许印度的棉、丝织品自由输入英国,那么英国的棉纺业和丝织业将会马上垮台。

  不但如此,英国的精细呢绒、麻布、玻璃、纸张、帽子、绸缎、钟表等工业技术上的改进,以及一部分五金工业的建立,都是靠引进外来技术而获得实现的。同时,英国懂得怎样利用禁止输入与高额关税来促进这些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此,李斯特不无讥讽地强调,每一个欧洲大陆国家都是这个岛国的老师,它的每一种工业技术都是向这些国家模仿得来的,它学会了以后就把这些工业建立在自己的国土上,然后在关税制度下加以保护,促使它们发展。

  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完全是在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庇护下发展起来。正如无数英国经济史家指出的,都铎王朝时期的产业政策才是英国崛起的真正秘密。至于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鼓吹的比较优势理论,仅仅是英国取得工业领先地位之后,希望通过比较优势从后发工业国或农业国剪羊毛而已。

  美国是产业政策的堡垒

  回溯美国的产业发展史,我们发现,美国的产业政策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并且是确保其经济崛起和超越英国的利器。按照瑞士经济史学家保罗贝洛赫的说法,美国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堡垒”。

  从历史上看,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就是早期的产业政策倡导者。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于1791年向美国国会提交了涵盖钢铁、铜、煤、谷物、棉花、玻璃、火药、书籍等众多产业的制造业发展计划,从而开启了美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推动工业化的正式篇章。他驳斥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美国遵从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基础薄弱的制造业必然会被冲击,而美国的产业只能被限制在农业范畴。因此,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极端情况下可以禁止进口,来保护国内刚起步的制造业。

  英国辉格党政治家、首相老威廉·皮特在1770年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殖民地就是一只马蹄钉也不准制造。亚当·斯密和萨伊也曾断言,美国就应像波兰一样,注定是应当经营农业。情况既然这样,美国人民就生来被老天指定专门从事农业,美国人民就应当这样老老实实地服从造物主的安排。连美国也承认,我们曾依照现代理论家的劝告,向价格低廉的地方买进我们需要的东西,结果国外商品泛滥于我们的市场,我们的工业濒于毁灭。

  正是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美国从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家,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虽然在当今学术界不少学者将市场原教旨主义奉为圭臬,但在19世纪,美国却没有执行这一套理论。正相反,美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现在,美国总想抹杀这一事实。难怪很多人说,美国最好的产业政策就是让全世界相信美国没有产业政策。尽管美国政府声称不喜欢产业政策,但是看看美国发展的历史,产业政策一直伴随着美国两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

  法国工业崛起离不开产业政策扶持

  在产业政策上,紧随英国之后的是法国。法国能成功并非遵循自由市场经济。恰恰相反,自由市场经济还导致了法国经济的崩溃并诱发了法国大革命。

  面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竞争,因为迷信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法国工业已濒临破产,制酒商也所获甚微。在拿破仑时代,法国执政者意识到完全的自由市场是愚蠢而荒谬的。拿破仑认为,在世界任何情况下,任何国家想采取完全市场经济,必将一败涂地。对于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拿破仑更是不以为然,并以刺刀为后盾,以枪炮开路,坚信硬实力才是开辟市场的武器,极力推行大陆封锁体系——宣布任何商品必须有原产地证明,确属非英国及其殖民地产品,方可进入大陆。

  拿破仑说过,以前对于财产只有一种说法,就是土地的占有;现在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财产,这就是工业。为此,拿破仑将产业政策推向极致,通过颁布《拿破仑民法典》,用暴力解放封建庄园中的农奴,将封建生产关系全部砸碎,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而代之,使相对落后的法国工业获得了廉价劳动力、庞大的消费品市场和丰富的原材料,加上拿破仑在历次战争中掠夺到的财富,由此使法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正是拿破仑树立并促进了法国的产业政策,法国经济才获得长足发展。

  德国工业革命就是产业政策的直接结果

  如果说法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产业政策的保驾护航,德国工业革命则更是产业政策的直接结果——德意志各邦政府充分发挥了产业政策的作用,大力推进德国工业革命。比如,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实行高关税政策将英国和法国的工业品挡在国门之外,再比如以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的方式帮扶产业发展。

  在德国,首先采取促进产业的政策是奥地利和普鲁士。普鲁士之所以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主要不是由于它的煊赫战绩,而是由于它在促进工农商业方面的贤明政策。俾斯麦作为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被誉为“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德国的产业政策,由此推动德国经济腾飞,创造了德国工业的奇迹——在1830年,德意志的工业人口占比仅为不足3%,仍是一个典型农业国。至1870年,德国煤产量达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139万吨,钢产量达17万吨,铁路线长度18876公里,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

  市场经济没有产业政策不是历史真相。正如赖特纳所说,欧洲财富的扩散,整个世界的发展,是一系列市场竞争政策的有意识的结果:市场如风一样,是一种力,它被驯服以达到某个既定目标。国家越穷,就越无力让风朝着正确的方向吹。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

  “再工业化”:西方国家新时期产业政策

  “再工业化”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 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古枫)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