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2018年07月23日 09:59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需要灵活运用“疏堵结合”的宏观政策搭配,精准引导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管好用好预算内投资,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7316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对此,不少人担心投资还能否在经济运行中扮演关键角色,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是否会受到影响。

  客观来讲,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留下的深刻烙印。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不再是加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而是向技术创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形成可持续增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保持20%以上的增速。而且,随着过剩产能持续出清、传统产业减量增效以及资源配置再优化,都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上呈现增长放缓态势。

  从政策层面看,中央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进一步强化了对房地产调控,一些城市出台了严厉的限购政策,从需求端抑制相关投资的增长;随着环保督察力度加大,客观上会对一些原本要投资的产业带来限制。此外,中央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角度出发,对包括PPP项目在内的投资项目合规性、合理性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加以综合评判,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从基础设施看,我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等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我国要优化供给结构,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这都需要增加有效投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顺应居民需求新变化扩大消费,着眼调结构增加投资,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

  要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首先需要灵活运用“疏堵结合”的宏观政策搭配,精准引导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继续推进去产能,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削减投资力度,对新兴产业要加大投资力度,使要素资源更多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要通过拆解影子银行、规范资管市场,切断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领域的隐性资金脐带,为新兴产业腾挪出市场空间和杠杆空间;同时,应缩短资金链条,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其次,要管好用好预算内投资,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进一步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加大在补齐民生短板领域的投资,使投资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对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可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再次,要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营改增等改革措施落地,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

  还应注意的是,尽管投资增速放缓,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符合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要求。因此,在强调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时,必须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不能盲目贪大求快,更不要让粗放的投资拉动模式回归;同时,应继续重申财政纪律,规避个别地方政府的无序举债行为,对地方债风险保持高度警觉,建立风险事先提示机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厉惩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