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要奖励“生”,还要奖励“养”和“育”

2018年07月19日 10:53   来源:东方网   王二旦

  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二孩出生增长显著。然而,二孩政策还未得到育龄人群的普遍响应,一些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强烈。面对上述现实,自2017年以来,在各地普遍延长产假的配套政策基地上,全国多个地方还相继出台“催生”二孩的奖励政策。(7月17日澎湃新闻)

  综观这些奖励政策,或为延长产假,或为增加各种补贴,或做出各种承诺,比如休产假期间,不影响工资性收入,休产假后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等等。《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甚至提出一揽子计划,从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

  然而,网友对此并不领情。在各种“嘘”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就是“这点钱跟养孩子的成本比起来杯水车薪”。的确,现在要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早就跟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越来越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也让不少父母感觉焦虑,感叹“精力跟不上,一个就够够的了。”这些因素的累加,让不少人感觉“不敢生”“生不起”,在纠结中徘徊,迟迟不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于是,就有不少人在犹豫中又蹉跎了岁月,最终不了了之。

  二孩放开后,政策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数据显示,相较于2016年,山东、河南、湖南、辽宁、青海、宁夏、重庆、江苏、北京、上海10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在2017年出现下滑。生育政策调整后生育率依然低迷,并不是中国一国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降低生育率比较容易做到,但要提升生育率却要难得多。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韩国政府也曾担心人口增长过快,因而大力推行节育政策。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生育率的不断下降,韩国政府改变了生育政策,从限制生育转为鼓励生育。但由于韩国过去推行节育政策的力度过大,改变生育政策的时机过晚等原因,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生育率反而进一步下降,近几年的生育率仅在1.1-1.3之间。

  应该看到,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各地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都显示出政府鼓励生育的诚意,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然而,相关政策能否能切实解决大家的难处?从网友的反响看,依然任重道远。就如同有些网友说的,“缺的不是奶粉钱,缺的是学区房。”还有网友则调侃:“要管到上大学才算有诚意!”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优生优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许多人心中,生而不养或生而不育还不如不生。二孩生好了,紧跟着幼托、教育、升学,甚至以后的结婚生子,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区区几听奶粉或者一点税收上的减免,根本就左右不了他们生或不生的选择。

  这样看来,相关鼓励生育政策的制定,还是要多听听民众的呼声,一方面要解决“生”的问题,同时也要在“养”,尤其是“育”上多下下功夫。而且,与生育率伴生的还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这都需要决策部门通盘考虑,未雨绸缪,从“实”处着手,减轻生育二孩者的后顾之忧。

  当然,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要明白,生儿育女并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其中的收获与甘苦,其中融融的天伦之乐,是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