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公安局半年喝掉600瓶白酒,“海量”何以炼成?

2018年05月28日 07:57   来源:中国网   ?与归

  无酒不成席,有酒易生腐。独特的饭桌社交、酒文化社交,也让酒和腐败经常联系到一起。当一些地方机关单位,把饮酒当做了工作饮食的日常,把觥筹交错当做了工作交流的方式,这基本就已经跨过了腐败的门槛。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前不久,一则关于安化县公安局违规采购、消费600瓶白酒的通报引发关注。通报称,2016年6月,安化县公安局违规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采购了600瓶白酒。截至2017年1月,该批白酒被县公安局机关食堂用于112次晚餐接待消费,其中用于内部违规公款吃喝22次,用于无公函接待消费90次。

  显然,这样的一组数据,是严重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的,也和机关食堂的定位格格不入,更与公务接待的相关规定和原则相违背。

  别的不说,《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第五条明确,公务外出确需接待的,派出单位应当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内容、行程和人员;第七条规定,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而安化县公安局半年的无公函接待就高达90次,这是典型的无视规定和原则。

  从时间来看,这场以机关单位为主体的公款吃喝发生时,中央八项规定已经发布,且正值打虎拍苍如火如荼,反腐气氛正浓、威慑力最大的时期。但饶是如此,依然发生了这种群体性的违规事件。这让我们反思,高压之下,何以还能出现集体无自律意识的腐败行为?恐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习惯了。

  这起公款吃喝事件的一大特点是,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基层政府部门。这种集体腐败已经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在该公安局内部,大家已经对这种“公款高消费”习以为常,谁都不当回事儿。如果外界的监督力量无法抵达,甚至有时候干脆被屏蔽掉了,这种的去腐败行为就很难得到曝光,也就无法被审视、质疑、查处。

  因此,除了制度性的监督力量外,还可以更多地引入民间甚至网络监督力量。就此事而言,如果该公安局的财务信息足够公开、采购足够明细,是很容易被发现问题的。只有让监督力量伸进去,才能吧腐败行为揪出来。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该事发生在一个国家级平均县,很多人诧异,一个如此穷困的地方,机关部门竟如此奢侈?其实,腐败发生的规律恰恰不是和当地的经济水平成长和比,反而很多时候是成反比的。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信息越闭塞、小圈子越固化、小贪小腐的思想越深重,因此也就更难治理。

  一个讽刺的细节是,这批白酒单次消费最多的用途是接待“城南(派出)所”,数量18瓶;其次就是“市中心医院扶贫组”,均为12瓶。这当中,“扶贫组”一次性就干了12瓶,这样的公务对接,是为了扶贫呢?还是制造贫困呢?这也从侧面说明,用公款大吃大喝思想,不仅仅是在安化县公安局,其他部门乃至其他地方,都积重难返。

  类似的顶风作案一再发生,这警示我们,面对大贪小腐,抓人抓事易,抓到思想深处、触及灵魂难。而我们最终要解决的,肯定不是某个具体的腐败案件,而是要建立完善的预警、监督、惩戒机制,遏止住腐败惯性,形成廉洁透明的公务消费生态。因此,归根结底,这是一场生态革命。不想腐,才是最终境界。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