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英年早逝”当引起高度重视

2018年05月28日 07:29   来源:东方网   刘天放

  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刘老师晕倒在公交车上,再也没有醒来。因为工伤认定被否决,刘老师的家人将天河区人社局诉上法庭,称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刘老师事发前一日晚及事发当日在坐公交车时均在处理、修改学生论文,属“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应该认定为工伤。人社局在答辩材料中表示,刘老师的上班线路不合理,且无证据证明事发时正在处理工作。该案日前在广州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开庭审理,法庭没有当庭判决。(5月26日《广州日报》)

  年仅52岁的刘老师不幸离世,这令人悲痛和惋惜。而就他家人起诉天河区人社局要求认定工伤,这是法律问题,自然要依法解决。不过,刘老师的不幸,也再次让大学教师“英年早逝”问题拉回公众视野。因为事实上,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一直以来都存在严重问题,高校教师的健康频频“亮红灯”现象,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其中,既有高校教师本人的疏忽,也有制度设计上的缺憾。几乎所有高校对教师重视更多的是科研、评估、业绩、硕博培养点建设等,却有意无意忽视了教师的健康。

  而高校教师英年早逝,又绝非个别现象,只是没有特意关注而已。仅说最近两年,2016年国防大学一位女讲师英年早逝,她的领导含泪慨叹“别等中青年干部逝去再谈关爱”!同年,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授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35岁。2017年,年仅32岁的上海复旦大学老师于娟走了,她刚几岁的女儿不停地问“妈妈呢”……场面刺痛人心!英年早逝,让高校教师群体再次回到公众眼前,持续引发关注。遗憾的是,几天的热度一过,状况依旧。

  只要在高校当老师,对年轻教师来说,就要面临工作强度大、晋升难度高、危机感强的压力。而对中年教师来说,又面临工作业绩中的论文刊发、项目获取等更大的科研压力。高校教师健康“亮红灯”,是现行的高校考核、评价、晋升机制导向造成的,这使教师身心疲惫。而重硬件轻软件,缺乏对教师身心健康关爱的氛围,以及教师长期埋头苦干,竞争压力过大又缺乏健康锻炼,这就使其身心健康更堪忧。

  也许,公众对高校教师的“表面风光”多有羡慕,但对其背后的苦楚未必了解。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加上家庭重担,成了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所不能承受之重,这才是导致有些高校教师过早离开的原因。很多老师都或多或少患有这样那样的身体和心理疾病,警钟其实早已敲响,只是很多高校教师都把所有困难自己扛起来而已。以损害身心健康换取科研或教学业绩,现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常态,长此以往,如何承受?

  高校教师的患抑郁问题也愈发突出。特定环境下,心理遭遇挫折,却缺乏正确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也是导致其身心健康受损的一个直接原因。对此,心理的自我调节当然重要,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心理疏导,及时开展职业心理干预,显得更重要。而要想使高校教师摆脱困境,还是要在体制机制上入手,在业绩的评定、科研考核的标准上深化改革,让评价体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规定作古,这才是根本之道。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对高校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再也不能忽视了。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尖兵,担负着教学、科研重任,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使命。因此,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真,还高校教师应有的各项权利和尊严,恐怕才是预防其“英年早逝”的最佳办法。全社会也都应该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的关注,这里不是指物质待遇而是人文关怀,以使其身心健康状况有一个转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