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还是伤身? 城市健步“路”在何处

2018年05月23日 07:13   来源:经济日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面对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健走情有独钟,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走一走。

  在不少城市,稍加留意就可发现,每逢清晨、傍晚,在车流熙攘的马路侧旁,总有三五成群乃至浩浩荡荡的健走一族昂首阔步。如此上路健步,着实令人感觉别扭,也不由替那些健走者捏一把汗。

  城市的人行道本就较窄,健走者蜂拥而行势必给其他人的正常行走造成不便。何况,尚有不少健走者自觉遵守交规意识较差,不知不觉就走上了自行车道乃至机动车道,不仅加剧了道路拥堵,还让一些车辆因躲避健走者而险象环生,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健走者穿行于车流、人流当中,不仅影响健走速度,不易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而且自身安全也没有保障,难保不会被撞。此外,马路上的灰尘、噪音不小,汽车尾气浓度也不低,健走者于嘈杂的环境中大量吸入低质量空气,究竟是健身还是伤身?可想而知。

  可见,健身就该到适宜的环境中去,适宜的环境有益于增强锻炼效果,也更利于健身者保持心情的愉悦舒畅。不过,“上路”健步也不能全怪这些健走者,不少健走者“上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城市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一些城市的车行道越建越宽人行道却越来越窄,还有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在建设规划中较少考虑居民健身的需求,致使居民健身只能到公园,而公园里不光人满为患,而且通常离居民区较远,往来不便。迫不得已,一些健走者只能把马路当作了锻炼场。

  全民健身是关乎百姓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消除“上路”健步的隐忧,除了呼吁健走者要注意安全文明,更重要的是各地的城市管理部门必须关注群众的健身诉求,努力为其创造便利条件。对于那些意欲改建、扩建的城市区域,在前期规划中就应以就近、方便为原则灵活设置健身场地。对于大多数短期内不会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城市,不妨积极发掘存量社会资源,比如动员当地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放内部锻炼场馆;将居民小区周围的公共空间予以适度改修等,以此便利居民健身。笔者认为,只要城市管理者有所行动,社会相关方面有效配合,“上路”健步的尴尬一定可以缓解。(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慧虹)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