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思想: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遵循

2018年05月14日 07:36   来源:南方日报   张谨

  马克思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大多以文明、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意识形态、哲学、宗教、文学等词汇指代文化,将其置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范式内,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作了全面而富有前瞻性的探索。200年天翻地覆,200年今非昔比,马克思文化思想仍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源头活水和理论基石,它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成为我们的行动遵循。

  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马克思对文化的思考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基本一致。在唯物史观全面创立之前,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论著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宗教文化进行了批判,对科学理论的力量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作了辩证阐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体悟到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文化形式的受动性,同时认为,考察某一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不能紧紧局限于文化形式本身,应该充分研究该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其后探讨文化的本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而合理的理论依据。1850年代以后,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研究,他对文化的理论表述也更加清晰而深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突出了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为论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准备了条件。鉴于此,我们探究新时代文化发展规律,一定不能离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深入研究;应该着力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依据和重大意义,重点分析文化要素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化发展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积极作用。

  在准确判断复杂国际形势基础上,进一步抓住文化建设重点。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家更多地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加强了对产业工人的剥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各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希望通过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来获得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文化解放,最后完全地解放自己。马克思晚年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从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交往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对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作了比较,认为世界各国发展道路是由自身的经济、文化状况决定的,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可以完全不同于西方。斗转星移,新时代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方的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然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硝烟的战争变得更加冷酷无情。无论是金融战还是贸易战,其实质是文化战、科技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我们要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致力于文化科技创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科技人才选拔的各种障碍,加快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力争在科技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上有新的突破。

  在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唯物史观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文化的研究也日渐深刻,他对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变迁的原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文化的变化。也就是说,文化发展模式、文化存在样态是随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变化的,是社会制度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本质属性、主要内涵和基本品格。故此,我们必须以制度软实力支撑文化软实力,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坚持制度自信就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其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政治需求、经济需求和文化需求;以深化改革进行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让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在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不仅逐步树立起科学的文化遗产观,而且成为科学地对待文化遗产的典范。在马克思看来,文化创造是以传承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凭空捏造。事实上,马克思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以其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很重要一点就是,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并不断创新。由此,我们要使文化资源大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下功夫。一是以创新为动力,以转化为过程,以发展为目的,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以传统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人民满意为旨归,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三是以构筑中国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抓手,以实现新使命为目标,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