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强国 科研突破做到更要做好

2018年05月11日 08: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 萌

  近年来,中国在多个领域频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天舟一号让走向深空更进一步,国产大飞机让梦想翱翔于蓝天之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奔驰在广袤大地,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采用国产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全球超算三连冠……从无到有、从大到强,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是一代代科技人员接力研发、矢志不渝汇聚起来的力量。

  如今,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在重大科研领域已经取得系列突破,但基础研究的“短板”仍然较为突出。比如,基础材料供给能力不够足,机床制造工艺不够精,工业产品性能不够好。中国产业链条完整,但在不少领域面临着“能做到却不能做好”的问题。

  为什么不能“做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科学研究常常面临着一些矛盾:对科研人员而言,“数论文”和“数评奖”的评价体系与俯身做科研的精力投入不对等;对企业而言,买技术、买设备的高生产效率与从零做起、自主研发的慢产出回报率不平衡。这导致中国出现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和问题。

  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往往需要大量基础科研成果的长期积累,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近年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不能“搭便车”,更不能让基础科学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

  就产业本身而言,基础研究往往关系到产业的发展,很多重要产业技术的研发都依赖于基础学科的研发。基础科学研究不能只靠“自上而下”的统筹策划,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自发萌芽,靠市场主导科研成果的转化。基础科学研究不是空中楼阁,作为一项全产业链衔接、全要素组合和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对创新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才会通畅和高效。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明确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喜人态势为中国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时代机遇。通过正确处理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这三大核心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就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核心技术领域既能“做到”,更能“做好”。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