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无人机表演出现乱码 耗资千万究竟值不值得?

2018年05月04日 13: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5月1日,刚创下“数量最多无人机编队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无人机表演队,在一场名为“春舞大西安”的无人机表演时,却因为出现乱码陷入尴尬。负责此次活动的西安市城墙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确认,5月1日表演现场确实出现展示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目前技术团队正在寻找问题原因。(5月3日《北京青年报》)

  耗资千万却演砸了,是不是“劳民伤财”?

  据悉,该表演项目共花费财政资金1050万元。主办方并不否认表演有失误,但有关人员强调,1050万元不仅仅是5月1日演出当天的费用,还包括申请吉尼斯纪录的费用

  利用无人机进行表演,算得上新鲜事物。一千多架无人机在夜晚同时升空表演,拼出特别的图案,有技术含量,也有震撼效果。不过,暂且不论表演失误原因如何,政府部门出资挑战吉尼斯纪录之举,显然值得商榷详细

  尽管说,这活动最终创造了“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纪录,也让很多市民有了躬逢其盛的见证感,可有个常识也需要被重申:政府并不是破吉尼斯纪录的适合推手。就算政府部门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靠“人海战术”创造的纪录也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加上如今吉尼斯纪录对地方旅游影响力的带动意义早已边际递减,这必然引来“劳民伤财”的质疑。【详细

  无人机乱码,责任不能“乱飞”  

  这种无人机表演大概有两个目的:一是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成功,目的基本上达到;二是塑造西安城墙文化以及城市旅游形象,乱码的出现未达到理想效果。换言之,财政拨款购买的这种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对于这种结果,究竟是根据采购合同约定来厘清责任解决问题,还是根据事发原因来确定责任呢?

  财政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每一分钱使用都要讲究绩效。所以,这笔财政拨款购买的无人机表演最后演砸了,必须有人来担责,以避免财政资金损失。还有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用财政拨款购买这种无人机表演是否妥当?过去,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过决策失误或者未达到预期效果等情况,所以,相关制度规定提出,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合理。而据业内人士介绍,无人机这种技术本身并不完备。那么,该不该用财政资金购买技术并不完备的无人机表演服务?【详细】 

  必须正视的是,无人机行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标准和监管规范,均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对于民用无人机的管理,2009年以来就陆续出台过《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等规定,但无人机“黑飞”乱象却有增无减。同时,尽管规定繁多,但多为临时性、指导性规定,有关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标准、处罚标准等相对滞后;什么时候能飞,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飞,“黑飞”受哪些处罚,这些核心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详细

  政府不宜通过吉尼斯纪录来刷存在感  

  作为一座知名旅游城市,西安无论是塑造城墙文化还是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用最合理的推广方式达到预期目的?西安有关方面用无人机表演来推广,把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想法虽好,但对于风险是否充分考虑到?如果充分考虑到风险,就未必会选用这种方式;即使选用这种方式,也会有完善的保障措施。【详细

  说到底,吉尼斯纪录是英国人发现的一门生意,它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收集这“最”那“最”,通过发行书籍、影像资料、广告及其他授权等方式获取利益。为把生意做大,吉尼斯官方自然乐见有政府直接举办相关活动。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国人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活越自信,完全不需要通过日渐没落的吉尼斯纪录来刷存在感了。政府应该顺应民意,避免为吉尼斯的生意背书,拒绝做吉尼斯纪录的挑战者。【详细

  微言大义:   

  @一直在路上WE:烧钱的作秀。

  @慕夜Muye:这些所谓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什么用呢?

  @李多:1000多万本来想买个头条,结果不仅演砸了还丢了面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无人机这样的新技术,虽然吸引眼球,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完备,出现技术故障在所难免。政府花了如此大价钱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还有待商榷。实际上,如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已沦为营销工具。“黑科技”应用拯救不了“博眼球”式营销,政府想为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内涵,还是要多考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