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田无法毕业?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

2018年05月02日 07:11   来源:红网   陈念念

  近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一组学生手握镰刀在一人多高的油菜地里收割油菜籽的照片在四川高校学生圈里走红。据了解照片中的油菜地并非在农村,而是在学院校园内,并且该校规定:所有的学生都要亲自下地种田,否则无法毕业。(4月28日人民网)

  毫无疑问,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家长的溺爱,大多学生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开设劳动实践课让学生们体验劳动的辛苦,才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懂得感恩。但尽管如此,让劳动课成为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定下“不亲自下地种田,就无法毕业”的校规,让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要参加种田,完成课程学分成为顺利毕业的通行证,如此大张旗鼓地硬性校规就真的有如此必要吗?

  不种田无法毕业,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下田种地可能对于从小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没有见过农田农作物的部分学生来说,一时可能让其有新奇的体验,但这种新鲜感最终会因有差距的现实情况而消磨殆尽。学校也不可能寄希望于学生能像真正的农民那样专业种田,若仅仅把种田劳动体验进行浪漫诗意化,做做样子,流于形式,其实际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怀抱梦想,带着父辈的希望走进大学,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熟练的工作技能以及宽阔的眼界,而不是回过头来绕一大圈依旧是种田。如果真的想去体验劳动生活,完全可以放假回家和家人奔波在田里进行体验,而不是把大部分的时间耗费在校园模拟的一亩方寸的土地上劳作。因此绵城学院的种田校规对学生来说其弊处远大于实际意义。

  不种田无法毕业,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对于学院实施操作起来也是一大问题。根据已知消息,种田校规的简单初衷和其实际操作的复杂程度成反比。首先种田课的教学、监督,作业完成情况等都是学生自学,自我监督,就像小孩过家家那样流于形式。除此之外那么多学生必须要种田,大规模的田地从何处来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大学旁边的土地都比较贵,学校用地也是有一定的规划,很难去另开发大块耕地去供学生来种田挣学分。如此的大费周章,最后却因实施操作困难而流于形式不免是无意义的一件事。

  不种田无法毕业,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水稻之父袁隆平整日忙碌于稻田之间,最终发明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的贫困饥饿做出了贡献。因此学农业专业的学生学种田,进行下地实践无可厚非。但是不分专业,学机械的、文学的、音乐的等专业的学生都纷纷丢下专业课去干起农活未免顾此失彼,有丢西瓜捡芝麻的嫌疑。国家建设教育高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民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如果一个大学煞费苦心的只是让学生懂得农民伯伯有多不容易也就失去了高等教育的意义。

  不种田无法毕业,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劳动是好事,但强硬校规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高校应理性的考虑一些利弊,引导为主,适可而止。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