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全域旅游成文旅领域新供给

2018年04月26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   

  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3月22日,《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再次使全域旅游成为产业升级的一个焦点。

  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形态的革新与出行方式的变化,是全域旅游需求增长的内生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居民获得了相对较低的生产时间成本,相应地就获得了更多的剩余时间和资金结余,休闲娱乐的需求便随之增加。此时,受可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的限制,近郊出行与休闲出行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选择。全域旅游产业内容的拓展丰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转型营造,既是产业升级的时代要求,也是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之一。

  从地方来看,全域旅游是在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五全”,即: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多年来,某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乏力。全域旅游建设的全面铺开,使得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建设具备了现实基础。《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四个融合发展”的要求,即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多方面要素共同作用,多类业态融合发展,地方公共文化将迎来全新局面。

  对消费者来说,全域旅游建设可提升产品质量,为文化旅游消费优化供给。一方面,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出行选择,私人化、体验化的旅游出行产品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当中,消费者的需求将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将为消费者的出行体验保驾护航,旅游产品的品质会大大加强。

  全域旅游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其实,文化与旅游原本就不是两座“孤岛”,发展全域旅游可更加充分地调动文化因子,激活产业发展动力,为推进产业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能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周)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