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8年04月19日 10:16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社办十九大专项项目“资源型城市社会治理中的政府公共责任困境及对策研究”;东北石油大学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KYCXTD201701)。

  [作者简介]  孙晨光,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讲师。[摘 要]        “候鸟人才”是老年人口流动化与养老模式多元化双重背景下的产物,是海南省独特的人力资源宝库。“候鸟人才”开发,对于解决当前海南劳动力人口短缺与高级人才不足等问题是一个有益尝试。然而,其实施效果也受到文化、政策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结构性障碍制约。从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政策宣传、人才认定、社会文化等五个方面优化“候鸟人才”开发,以提高“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候鸟人才;开发;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流动化和养老模式多元化程度的加深,“候鸟老人”作为特殊的老年流动群体,为流入地带来经济拉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充分挖掘“候鸟老人”蕴藏的宝贵人力资源,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路径,对于解决“候鸟现象”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也是有益尝试。以海南为例的“候鸟人才”开发研究与探讨,对北海、昆明等陆续兴起的“候鸟”型养老城市也有借鉴意义。

  一、“候鸟人才”开发的结构性动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政策措施,调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海南发展服务”。认真研究“候鸟人才”的开发依据,有助于提高对“候鸟人才”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识水平。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南省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劳动力供给不足、高级人才缺乏的现状需要“候鸟人才”开发

  2014年年末,海南省0~14岁少儿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9.48%;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为72.4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11%。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得海南省总人口抚养比达38.10%。[1]从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看,海南省按照国际标准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海南省少年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老龄人口比重呈上升的态势;从人口抚养比看,海南省赡养率偏高,劳动力人口压力较大。与此同时,海南省人才结构也呈现出高级人才缺口较大的特征。据海南省人才办调查显示,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2015-2020年的人才需求总量约为50万人。而按照省内各院校的培养能力估算,人才缺口数量为28万人,其中以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和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最为短缺。[2]

  (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候鸟人才”进入海南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可能

  改革开放初期,海南省主要以第一产业为支柱,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偏低一度限制了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却为海南保存了“生态文明”这一宝贵财富,为海南省发展旅游业积累了资源。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展开。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海南产业经济的加速变革和三大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根据海南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7年上半年海南省完成生产总值(GDP)2198.23亿元,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6.0%,是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随着现代技术手段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吸纳能力更强、劳动方式更灵活。“非全职、非全时、非正规”的灵活就业方式,大大放宽了从业者的年龄限制,为具备丰富生产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老年人再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打开了大门。

  (三)“候鸟老人”的逐年积聚为“候鸟人才”开发提供了现实条件

  海南省政协调研结果显示,截止到2016年,每年冬季来海南过冬的“候鸟”人群超过100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约有8千到1万人。这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候鸟老人”,从年龄分布来看,以60到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口居多;从在琼时间来看,以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来琼高峰;从行业分布来看,包含医疗、教育文化、管理、金融、机械、农林等各行各业;从专业技术水平来看,不乏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高级干部等为全国各地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这些“候鸟人才”本身是一群自我价值实现度较高的人群,他们来到海南过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必然不会放弃优质的社会交往环境和精神健康。因此,他们具有社会融入积极愿望和自我实现的良好诉求。据调查显示,有超过54.31%的省外人才(含“候鸟人才”)愿意为海南提供柔性智力服务。

  (四)国际上高龄老人就业的经验数据为“候鸟人才”开发注入了信心

  迅速来临的老龄化社会以及我国劳动就业人口的结构变化,增加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合组织(OECD)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亚洲65岁以上人口就业率全球最高,其中中国比例为36%,排名第六位。而OECD另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以2015年为基准,韩国75岁以上老年人口就业率达17.9%。[4]这组数据反映出,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实际就业率超出我们预估,且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力资源还有较大开发空间。而从我国老年人就业的行业分布和开发潜力看,我国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而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少。尤其是城镇拥有丰富智力资源和阅历的老年人力资源大量被闲置和浪费。[5]“候鸟老人”,特别是“候鸟人才”是海南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独特机遇。如果“候鸟人才”储备得到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海南省人力资本缺口、缓解人才危机,前景十分可观。

  二、“候鸟人才”开发的“文化—结构”困境

  劳动力供给不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候鸟老人”的庞大底数与国际上高龄老人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提供了“候鸟人才”开发的可行性。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和质疑。

  (一)“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引发对老年群体的负面形塑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6]中国老龄化不同于日本、欧洲等国家,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未富先老。在家庭层面,迅速袭来的劳动力人口压力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使得中国老人“一家之主”的传统地位逐渐动摇。子女全职工作的时间不自由与工作压力将老人从照顾孙辈的外援推向了主力。在社会层面,“人在长寿化的过程中,被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强制性地排挤到社会甚至生活的边缘,逐渐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7]媒体对个别老年人不文明行为的过度渲染强化了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加剧了初老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误解和偏见,使得他们难以得到公平的社会对待和发展机会。

  (二)本土社会对“候鸟现象”自相矛盾的社会认知稀释了“候鸟老人”的身份认同

  对于“候鸟老人”这一群体,海南当地人的心理是十分矛盾的,主要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方面,从短期来看“候鸟经济”对于海南省旅游业、房地产业乃至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全面的拉动作用。海南省发改委称,2017年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工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房地产税收总额占地方税收比例双双超过50%。而海南统计局初步核算,2017年上半年全省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16.67亿元,同比增长24.0%,居各行业之首。[8]候鸟群体无疑是海南房地产的主力消费群体,是海南第三产业最坚实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不少本地人也认为,“候鸟老人”消费能力低,推高了海南的消费价格,挤占了原本有限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公共资源,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增大了社会治理的成本。这种从经济角度接纳,从社会、文化角度排斥的矛盾心理外化为行动,形成了不够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为“候鸟老人”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铸就了藩篱。

  (三)“候鸟人才”储量探明困难、配套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拖慢了人口红利的释放进程

  海南省在2016年将“柔性引进和使用‘候鸟人才’,助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列入《政协海南省委员会2016年度协商工作计划》。随后,又开设“海南候鸟人才服务网”,启动了全省“候鸟型”人才登记入网工作。2017年1月,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据海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年2月份不完全调查统计显示,海南省共有14174名“候鸟人才”已被挖掘使用,其中有2690人是高层次“候鸟人才”。截至2017年8月,在海南候鸟人才服务网注册登记的“候鸟人才”为781人。[9]海南在“候鸟人才”开发的实践探索中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得到开发使用的人才总数,相较于海南“候鸟人才”的储量和海南省人才缺口而言,仍有很大的距离。“候鸟老人”大多属于非户籍人口,流动性很强,处于体制化管理的盲区。“候鸟人才”的储量与分布缺少有效的统计计量方法,吸引、使用、考核、评价“候鸟人才”缺少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使得“候鸟人才”开发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探索与实践期,进而影响了人口红利的释放速度和效果。

  三、“候鸟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从人力资本和社会心理的双重视角审视“候鸟老人”,总结“候鸟人才”开发的现实困难与实践经验,不难发现“候鸟人才”开发的阻力并非来自于“候鸟老人”自身,而是主要由文化、政策等力量交互而成的结构性障碍所致。制定有利于“候鸟人才”资源开发的精准政策,营造包容性、开放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消弭线性时间观下的老年歧视文化和对“候鸟群体”的社会排斥,实现“候鸟人才”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使海南的“候鸟老人”不再局限于生态宜居海南的共享者,也成为蓬勃发展海南的共建者、美丽和谐海南的共治者,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候鸟人才”开发的有效性。

  (一)加强人才引进的主动性

  发展需要人才,海南也不可能例外。“候鸟人才”开发首先要转变观念,变被动等“候鸟人才”,为主动引“候鸟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海南应紧紧围绕自身发展定位和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难题,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资源版图,面向全国、积极邀请,以北纬18°的优越自然条件和 “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为名片,让海南急需的高水平专家都能有时间、有条件、有意愿做客海南、建设海南,为海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保驾护航。

  (二)注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

  自然环境是吸引人才前来生活、消费的先天优势,政策环境才是让人才愿意在此工作、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候鸟人才”开发的制度建设中,首先要准确把握“候鸟人才”身份的两重性、诉求的多元性,即“候鸟人才”首先是“候鸟老人”,而后才是“人才”。 当前,对于老年流动人口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实现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管理手段,以往静态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老年人口流动化产生的现实需要。因此,要充分考虑“候鸟老人”面临的公共性断裂与失衡的双重困境,从他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便利、身份认同等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更加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解决好“候鸟人才”的后顾之忧。其次,在人才管理方面,要紧密结合“候鸟老人”的身心特征,找准影响“候鸟人才”重返工作岗位的决定性因素,探索适合“候鸟人才”发挥优势、贡献技能的工作方式、考核办法、评价手段,妥善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造“宜居、宜养、宜业”的用人环境。与此同时,在解决“候鸟人才”数量摸底难题时,可以考虑将人才摸底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相结合、双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化统计平台,对流动人口、出租屋进行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政府通过积极鼓励社区民警、居委会、物业管理多方联动,或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各类公益组织针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将“候鸟人才”统计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中来,达到一举双效的目的。

  (三)提高政策宣传的到达性

  “候鸟人才”开发政策从制定到落实,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就在于政策内容的传播。一般来讲,政府惯于通过印发文件、制作专题网站、在当地传统媒体发布消息等方式传达政策精神,疏于研究不同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使政策宣传到达率不高,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候鸟人才”相关政策的宣传,不能单纯从工作习惯出发,而要仔细研究“候鸟老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老年人较少使用电脑、网络主动搜索信息,而更多地依赖手机微信等媒介被动地接收信息。为了提高“候鸟老人”的信息接触率,可通过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商超、市场增设宣传板,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通知公告,在房屋中介公司门店发放宣传手册,在“候鸟人员”组建的候鸟协会、兴趣团体等扩散消息。政府还可以开通“候鸟人才”报名热线、设立社区“候鸟人才”报名服务站等便捷候鸟人才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也是一样,搭建用人单位与“候鸟人才”之间的供需平台是“候鸟人才”开发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政策宣传也要认真研究企业的需求和心理,做到有的放矢、互利双赢。

  (四)鼓励人才认定的多元性

  对“候鸟人才”的界定,应避免简单化一。低龄、知识技能型老年人才的开发具有开发难度小、收益大,投资低、回报高等特点,[10]是海南省首要重视的人才资源。但过分强调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容易引发对其他“候鸟老人”的排斥。“候鸟人才”开发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候鸟老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让身体健康、有余力、有热情的“候鸟老人”都有途径建设海南。可以看到,“候鸟老人”的大量涌入为海南的社会治理增加了不少难度,一味等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然会使“候鸟老人”损失掉一定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如果“候鸟老人”能够充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来,这部分老人也应该纳入“候鸟人才”的范畴。因此,对于“候鸟人才”的界定与开发,应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进行,如优先开发为政府出谋划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库型人才,系统开发具有专业技能的行业型人才,逐步开发有热情、有精力的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型人才等等。兼容并包的划分方式,可以为更多的“候鸟老人”更好融入海南本土社会创造条件。

  (五)提升社会文化的包容性

  “候鸟人才”开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排斥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是造成社会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良好的社会融入意味着更多、更广泛的工作、教育等社会参与机会。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排斥的发生、促进社会融合的达成。因此,开放与包容不仅应是海南政府谋求发展的姿态,更是海南社会文明应有的气度。而和谐友好型“候鸟老人”社会环境的建构,更是使“候鸟老人”产生归宿感、利益相关感,进而自动自觉维护海南、建设海南、热爱海南的关键。

  2018年迎来了海南建省30周年,同时也是设立经济特区30周年。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愈加凸显。“三十而立”的海南在抢抓机遇、快速发展、谋求“蝶变”之际,需要内部改革,更需要外部助力。“候鸟人才”无疑会成为海南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为此,对于“候鸟人才”开发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还应持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2014年海南省人口状况分析[EB/OL]. http://www.hainan.gov.cn/hn/zwgk/tjdc/hntj/dcfx/201503/t20150324_1537984.html,2015-3-24.

  [2]王建浩,黄骐,程静.海南:“候鸟”人才献智国际旅游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3-27(3).

  [3]今年上半年海南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6%[EB/OL]. 人民网,http://hi.people.com.cn/n2/2017/0808/c231190-30581423.html,2017-08-08.

  [4]报告称36%中国人65岁后还工作 但不是最辛苦[EB/OL]. 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7-12-15/doc-ifypsqiz9494141.shtml?luicode=20000061&lfid=4186367342481163,2017-12-15.

  [5]张戌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6]中国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料增至2.55亿左右[EB/OL].中国新闻网,http://news.163.com/17/0306/17/CES4CF2300018AOQ.html,2017-03-06.

  [7]弗朗克?谢尔马赫.老寿星的密谋:长寿社会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

  [8]海南楼市下半场:上半年全省房地产业同比增长24.0%[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12-03/doc-ifyphxwa7603085.shtml,2017-12-03.

  [9]海南候鸟人才开发潜力巨大 1.4万余名候鸟人才展身手[EB/OL].海南日报,http://news.hainan.net/hainan/yaowen/2/2017/08/30/3496453.shtml,2017-08-30.

  [10]孙晨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7(02).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