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整治大数据“杀熟” 规范市场正常发展

2018年03月27日 14: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刘兴隆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数据“杀熟”。这位环境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跑。2017年10月,在与几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网约车平台服务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们约了两辆专车从杭州西溪喜来登酒店同时出发。他们前往客户的公司,因为路线一致几乎同时到达,但最后付款时,他付了35元,而同事只付了25元,两辆专车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3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大数据不是“杀熟”工具 

  大数据“杀熟”是一个新近才“热”起来的词汇,主要指互联网厂商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有一定黏度的老顾客,提供价格较高的商品或服务。要说,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给出不同的定价并不罕见,只要价格公开、不属于垄断销售和强买强卖,基本不会受到诟病。现实中就有很多商贩会与买家讨价还价,给议价能力较强的消费者更优惠价格。但大数据“杀熟”则既违背商业伦理,又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理当予以重视,及时加以规制。详细

  其实,所谓大数据,就是由许多千奇百怪的数据,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东西。而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挖掘就有用武之地。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的能力,上述“杀熟”如影随形,大行其道,就是例证。【详细

  大数据“杀熟”绝非互联网的新姿态 

  正如有人所描述的,网络技术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好,它经常会呈现出“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除了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如果没有法规政策的保驾护航,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公司就容易迷失方向,依靠信息高度垄断的优势,沦为一些利益集团的附庸。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告知与许可”,已经是世界各地执行隐私政策的共识性基础;在众多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商家收集哪些数据、做何用途,必须在信息收集开始前解释清楚,并征得个人的同意。可以说,这既是对消费者核心利益的有效关切,也是对整个商业环境的有力维护。做“擎天柱”,创造更多技术红利,还是做“霸天虎”,以技术霸权挑战社会底线?对于有志于实现长远发展的商业公司而言,应该不难做出决断。【详细

  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没有规范,表面上有企业不够自律的原因,但也与它们缺乏规范化的动力有关。目前,无论是《网络安全法》,还是“两高”对个人信息的司法解释,虽然明确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但更多还是集中于买卖环节的“灰色产业链”上,对大数据一笔带过。相对而言,大数据许多细节还有待界定,比如从采集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质量、数据隐私以及数据采集界限等方面。举个例子,在欧盟制定的专门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的概念,体现在某种事实层面上,就是软件可以选择注销,然后企业删除数据,将你“遗忘”。但在我们这里,“遗忘”是件奢侈的事情,很少软件提供注销功能。这件小事并无技术难度,然而足见隐私意识的匮乏,法律惩戒力的不足。【详细

  对大数据“杀熟”不能听之任之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竞争,大数据已经被看作一种核心资产和商业模式,被程度不一地进行挖掘。这既是创新力的表现,也意味着复杂的挑战,除了寄望于企业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今年全国两会,多名代表委员提出的“个人信息安全法”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市场主体对于个人信息的使用究竟该遵循哪些强制规定,信息泄露后相关追责机制如何完善,最终还是有赖于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监管机制。详细

  简而言之,规制大数据“杀熟”,不能依靠消费者单打独斗,势必寄希望于监管部门出面干预。调查商家“杀熟”的方式和套路,重新厘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价规则,惩戒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建立诚信、公平、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避免弱势的消费者成为信息时代的落伍者,被商家利用大数据“围猎”。【详细

  做人讲究“老实常在”,做买卖也是这个理。不管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都应该增强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恪守法律底线,遵循定价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做到童叟无欺,生熟一致。消费者遭遇“杀熟”等问题时,应该积极收集交易证据,通过协商、投诉等途径维权。市场监管、价格执法等维权部门则应加强对经营者定价行为的监督,发现“大数据杀熟”等价格歧视行为,依法介入,该规范的规范,该追责的追责,让商家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的消费环境。【详细

  微言大义: 

  @迷路走饭:我也遇见过。

  @古古古古喵:最近产检,打车去医院,每次滴滴司机的路线都比出租车贵几块钱,后来直接就叫出租车了。

  @天作岸我为峰:怕的不仅是杀熟,还有大数据其他的不良用法。

  @CHENs态度:大数据本身是好的,提升体验。但是一旦缺乏监管,那就相当于商家紧握信息不对称的武器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数据不“杀生”却“杀熟”。人类生活日益被大数据所渗透,个人信息的收集也将我们和互联网应用“绑定”在一起。若想避免大数据“杀熟”,规范大数据发展,除了提醒消费者在网上消费时留意、强化互联网商家自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监管。监管单位应熟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套路”,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处罚措施,以应对新技术引发的新问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