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销售套路多,证书不应成“道具”

2018年03月27日 07:08   来源:红网   慕容辰逸

  商场购物,收银台付款领取赠品,玉石柜台抽到大奖,商品可全部一折购买且均有鉴定证书……这样的生活场景于很多人而言,已经非常熟悉。然而,由一开始领取赠品中得大奖的惊喜,到后来难以脱身的尴尬焦虑,却是人们普遍的感受。

  尽管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已经曝光,但近日有京城报社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玉石销售柜台仍然在沿袭用尽一切手段将顾客引诱至柜台前,然后以旧瓶装新酒的诱饵进行推销的老套路。这些套路有标价虚高,不正当有奖销售,同时为了佐证权威,还会搭上来源不详的“鉴定证书”。

  玉石市场“水很深”,这几乎是所有爱好者的深刻体会。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对于黄金、钻石等其他类珠宝市场,玉石市场的起步和成形较晚,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尚未成熟和出台;另一方面,玉石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天然”属性方面,而非追求人工技艺,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这给等级划分和标准制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这点来看,鉴定证书成为销售套路的“道具”,更多是由于不良商家利用了消费者“冲动消费”的心理和知识盲点。比如,很多高大上的种类名字,其质地成分可能非常普通,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很多成色看上去非常透亮甚至自然的珍品,可能是人工处理过的高仿品。

  而鉴定证书作为消费者原本唯一信赖的有力依据,最终也逐渐沦陷,不仅来源不详,制假造假,可信度越来越差,甚至成为不良商家哄抬价格谋取暴利的“道具”。

  在成熟的市场环境里,商品的真伪鉴别途径不应单一,不应被某个机构或某类人所垄断。否则,难免因利益因素的干扰而变质和扭曲。尤其在“水很深”的玉石市场,如果质量好坏的权威结论只能出自鉴定师和他所出具的证书,这就令人十分担忧,长此以往,其公信力无疑也会大打折扣。

  玉石市场要由水很深变得逐渐清澈透明,还需市场的不断培育和成熟。这包括,行业协会应促进分类体系和行业标准的出台,逐渐结束市场参考依据单一匮乏的状态,为鉴定产品优劣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标准;同时,为广大喜爱者和消费者普及基本可行的鉴别方法,使其能够远离各类消费陷阱;再就是,市场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玉石造假、证书造假等乱象,积极受理消费者的举报,从源头上净化该类市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