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风景”和“盆景”形成靓丽的“中国风景”

2018年03月21日 11:3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裘立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40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顾这40年,我们有很多的改革自下而上、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盆景”最后演变成“风景”,成为独有的“中国经验”,形成了靓丽的“中国风景”。

  不过,有一些地方性或局部的改革,曾经轰动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产生原先预期的效果,轰轰烈烈开展,悄无声息消亡,“盆景”不但没有成为“风景”,一些地方和改革试验区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那么,如何理解当下改革中“风景”和“盆景”的关系,我觉得要厘清三个层次的关系。

  首先,改革需要培育“盆景”,更要营造“风景”,努力让盆景成优美风景,力促盆景与风景齐头并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能取得伟大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扬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经验,最终使得许多改革“盆景”变成了“风景”。

  像小岗生产队的“包产到户”到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早期的乡镇企业到后期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些都是从局部出发,最后上升到全局层面,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最后“强起来”。

  其次,有些改革虽然成不了“风景”,也不要简单否定“盆景”,符合实际需要的“盆景”多了,也能“满园春色”。

  过去,确实有些经验在一些地方风生水起,但在更大范围推广后却失败了。出现这种“改革经验出不了县”的现象,可能是这种改革不符合其他地方的实际,或者这种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符合时代需要。

  现实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局部有效的“盆景”,因为改革原本就需要有探索精神。尤其在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矛盾,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省情、县情各不相同。同时,中国的许多领域进入“无人区”,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简单地借鉴或者复制,改革需要不断试错,需要建立容错机制。

  因此,成不了“风景”的“改革”,如能成为符合地方实际的“盆景”,也不妨点赞与支持。这样的“盆景”多了,形成百花齐放,亦是一种美丽的选择。

  当然,理应全面开花、成为“风景”的改革,不能只热衷打造“盆景”,搞各种花架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顶层设计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成,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少数地方存在形式主义,容易出成绩的示范点建设中不惜花“重金”、下“血本”,政策全倾斜,资金全投入,人员全帮扶,致力于打造精致美观的“盆景”,摆各种花架子;但在困难环节或者短期内出不了成绩的地方,则是不愿花太多精力,甚至不闻不问,严重影响改革的整体推进。这样的“盆景”,需要加以批评和整顿。

  总之,对于改革,一定要认真对待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探索与容错之间的关系,厘清“风景”与“盆景”的关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我们的改革不断走在世界的前列,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