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馃子该有个怎样的标准?

2018年03月20日 08:46   来源:红网   余人月

  《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之后,片中所拍摄的天津煎饼馃子受到热捧。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趁热打铁,成立“煎饼馃子分会”,表示将制定团体标准,让更多的从业者有标可依,按标作业。(3月19日《北京青年报》)

  煎饼馃子确实是近年的“网红”与现象级小吃,相关的致富神话与励志故事层出不穷,从南到北,还漂洋过海,名震世界。诸如北京地铁煎饼摊大妈,面对顾客的疑问充满豪气与不屑:我月入三万,还能少你一个鸡蛋?”90后女生在纽约开了家风味煎饼馃子店,日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还要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网络剧。

  煎饼馃子的光环,又并非横空出世,平地而起,背后一直是无数小吃摊主的默默努力。据统计,目前在天津就有2000家以上的煎饼馃子摊,一年的总产值不低于5个亿。小吃成了产业,就有了商机。对摊主来说,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对餐饮行业协会来说,又可开个分号。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煎饼馃子分会”的成立,就有理由。据称,“天津煎饼馃子的行业现状是比较乱的。标准不统一,很多制作方法也不正宗。怎么做煎饼馃子的都有,加的配料五花八门。第二个问题就是卫生标准参差不齐。再有就是价钱也不统一,市面上有卖四五元的,也有十几元的,甚至还有加海参卖到七十多元的。”

  除了卫生标准可以拿来说事,其他的,依我愚见,纯是煎饼馃里挑骨头,有找刺之嫌啊。煎饼馃子本是民间小吃,怎么做,加什么料,据此售出什么样的价格,本是市场行为,只要不是坑蒙宰客,欺行霸市,随摊主怎么折腾都行。加鸡蛋,加香肠,加海参,只要能卖出去,就是对的,市场是惟一的检验标准,正不正宗,由食客说了算,不劳他人操什么心啊。要知道,世上原本没有煎饼馃子,加的料多了,就有了煎饼馃子,有了各种风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何加料,由摊主随行就市便是,怎么还要定个标准,统一配方?任何食品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尤其是这种大众小吃,原本是民间的创造,并没有指定的版本可言。

  在此不得不想起多年前的“馒头办”。2001年初,发生于河南郑州的“馒头办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市区两级“馒头办”抢着执法,当街对骂……原因是背后的利益之争,不争馒头争的是钱:蒸馒头办许可证,在市里办证要交1100元,在区里要交1600元;面粉也只能用指定的,每袋面粉,馒头厂上交0.5元,面粉厂上交0.5元。还有所谓的执法罚款,丑闻曝出,舆论哗然。而“馒头办”冠冕堂皇的存在理由是,保护馒头品牌,打击劣质馒头。

  有人戏谑,应该还有面条办、饺子办,不过,后来在郑州,还同样出笼了“西瓜办”。馒头办与西瓜办最后都被撤销了,2014年,全国共砍掉13万个“协调机构”,包括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之类,但大家的生活并没有因此不便啊,没了馒头办,馒头照样吃。

  “煎饼馃子分会”的成立,相信有它的必要,因为2017年,天津“煎饼馃子”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还搞了一个天津首届煎饼馃子的评选活动。弘扬品牌,传承技艺,当然没错,加强行业自律与规范,也是必须。只是对小小的“煎饼馃子”,对其管理,且别跟煎饼乱加料一样,加得变了味。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