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装不下全域旅游的梦

2018年03月06日 08: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张 麒

  牢固树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相处,开放包容、资源共享的理念,让人们在旅游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兴办旅游,从而实现旅游和经济的共生互利,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建成后,贾政领一帮门人清客去看园子。其实是为迎接即将“游幸”此地的贾妃“打前站”。

  贾政游园,还有意带上自己那位痴情、机灵、“不成器”的儿子贾宝玉,每过一处景点、每停留一处亭榭,都要宝玉和众人试题匾额并题咏。《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一回写得洋洋洒洒,既堂皇又卑琐,既庄严又谐趣,其用心就是让园子合礼仪规制,贾妃临游时体面,进而使大观园声名鹊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建成即将“剪彩”之际的一场预演。

  平心而论,贾府修建这座园子,是花了血本,下足了精雕细刻的功夫的。从文中闪烁其词的文字交待来看,此园子大致横直“三里半大”,依贾府旧有的结构布局,将宁国府、荣国府两府连成一片。大约花了一年的时间建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贾府的重点工程,上自最高权力人贾母,下到普通差役家丁,无不欢呼雀跃,拍手称快。此园的设计和布局也匠心独运,堪称巧夺天工,诸如“沁芳闸”、“蜂腰桥”,充满诗情画意;“稻香村”、“蔷薇院”,散发出乡土气息。尤其是园内还有拢翠庵(那是贾府的家庙庵堂,以盛长红梅树而闻名)的山头、自然由高而低径流的泉水,使得园子野趣横生,景象万千。

  大观园虽是艺术的虚构,却浓缩了世间众多园林的精华。但它几乎成为一种刻板的程式,后人的景观设计多受其影响和约束,难出其左右。这种刻板的模式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凡园林建筑必依山傍水,似乎没有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就不叫园林,愣是挣脱不了闲适、清雅的格局层次;

  二是,凡园林必有匾额、牌号,似乎不这样就显得没文化、没派头。于是乎想方设法请来达官显贵、风流名士来赐墨宝、颁新词,以致纯美的自然风景给人为地涂上了江湖市侩之气。那天贾政及随行的清客们所题咏的,都是些歌功颂德的文辞,纵然贾宝玉才情纯洁,也不过是些莺飞燕姹、桃红柳绿的应景文字;

  其三,就是将园子与尘世生活隔离。一道篱笆就好比仙凡两界,令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道围墙就是一道绳索,叫人望而却步,心生畏惧,更不用说用上电网和暗器拱卫之大防了。贾府建造大观园,只图让贵为皇妃的贾政长女贾元春省亲时有个优雅、排场的住所,但贾妃住了一晚之后,园子就大门紧闭,四周原先的家奴佣户们的来往进出便大受影响。大观园门卫极其森严,第三十七回就详细记载:即便是贾蓉等本族的人,也是“非请勿入”;园内丫鬟晴雯病了,宝玉想悄悄地请一个大夫进来也不准。这种封闭、割裂,只是让自己和少数人自由却让大多数人丧失自由的弊端在中国封建社会园林文化里浓得化不开,成为影响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桎梏。

  因而有研究《红楼梦》园林及旅游经济的学者就郑重提出,应重新修改山子野(书中记载是他绘制了大观园的图纸)的设计图纸,即将大观园的规模扩大,将铁槛寺及周围的村子也框入,甚至刘姥姥所在的农庄也纳入大观园的版图,与园子里的稻香村自然连为一体。而且拆掉所有的围墙和栅栏,让放牛的板儿、摘柳条的春燕、捉迷藏的小厮们自由进出,这样宝玉或许不那么抑郁,黛玉的笑脸或将绽开,贾母将结识到多几个刘姥姥这样“积古”的老人。更重要的是,贾府里的人们能听闻到市声,能看见街道上零星的几位洋人,听到他们说地球是圆的并非平面……至于各处景点上所需的匾额、题咏,大可不必千篇一律,非得慆前人之老路,叫贾宝玉自己书写几个,或者叫林黛玉题咏几个,以她自创的诗配上自家的园子才更能彰显大观园的特色。

  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享受性体验是人们的终极追求,人们通过旅游体验的享受以达到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这也应该是旅游资源输出者的最高追求。如果一定要说旅游经济,说到底那也是一种开放经济。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除了从《红楼梦》大观园里汲取美学营养,还尽最大可能剔除其建园理念、使用和管理理念中的封闭、保守的糟粕,牢固树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相处,开放包容、资源共享的理念,让人们在旅游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兴办旅游,从而实现旅游和经济的共生互利,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大观园装不下全域旅游的梦

2018-03-06 08: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张 麒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