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各类重大关系和突出矛盾

2018年02月14日 09:07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胡鞍钢 鄢一龙 王蔚

  [摘 要]   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决定了新时代治国理政必须讲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不同市场主体、中央与地方、国内和国际市场、不同决策主体之间的重大关系,主动解决好各类重大矛盾,从而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关键词]  强国治理;大党执政;辩证思维;重大关系;重大矛盾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治理是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治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带领全体8945万共产党员的大党执政,具有世界独特的五级政府架构(中央、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无论是治理规模,还是执政难度、政府层级,在当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新时代呼唤新治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全面部署“13个强国战略” 的中国特色强国目标体系,对进入强国时代的治国理政作出了新要求。

  “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特别是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决定了新时代治国理政必须讲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不同市场主体、中央地方、经济社会、国内和国际市场、不同决策主体的重大关系,主动解决好各类重大矛盾,从而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一、处理好中国治国理政的五对关系

  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来看,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执政党,要始终保持务实精神而不是教条主义,要注重多元统一而不是二元对立,突破“对立论”和“不可调和论”,注重“和合论”,真正做到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强国治理之道、大党执政之路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决定了必须牢牢把握辩证法的统筹平衡艺术,重点关注重大矛盾和重大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五对关系,即“东方巨人”成长、成熟的五大内在机制和特征:两只手(计划与市场)、两条腿(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两个市场(国内与国际)、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以及两个大脑(一个内脑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个外脑是思想库)。

  (一)“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东方巨人”既要有“看得见的手”,也要有“看不见的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领导人对于如何认识、处理政府与市场这一对重大关系和突出矛盾,经历了长期的反复的试错过程,逐步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要各就其位、各发所长,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活。“两手都要硬”,是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两手都要活”,是活而不乱,充分发挥“两只手”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力的源泉,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最佳途径,是配置各类资源的有效方式,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价格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从“无所不管”(越位)转向“适度干预(定位)”,从“缺少干预(缺位)”转向“加强干预(到位)”,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国之如人,“两只手”总比“一只手”要好,无论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并非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两手并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充分利用两大优势,切实发挥两大作用。

  (二)“左腿”与“右腿”

  处理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关系,“东方巨人”既要有“左腿”,也要有“右腿”。中国这个巨人依靠“两条腿走路”,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公有制经济的“一条腿”,也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主要基于私有经济的“一条腿”。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总是比一条腿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市场主体国家,超过9000万户,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主体格局,这就需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大中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现代企业与家族企业、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正规企业与个体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等各类关系、各种结构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各种类型企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结构。

  例如,从企业规模角度看,大型企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承担了国家重大工程、重要创新的使命,中小企业则是创造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大企业与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形成新的互补性商业生态,增强各自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言,各类企业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共生、共荣、共赢”的并存关系;就公共政策和市场竞争原则而言,不是“你高我低”的关系,而是“平等公平”的关系,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

  (三)中央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

  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东方巨人”既要发挥“中央积极性”,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纵观中国历史,央地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基本线索看,一是不断地放权和分权,即高度集权的中央通过一次次的体制改革向地方放权,进而发展到规范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包括财权与事权);二是制度化的集权,不断加强政治上的领导力和凝聚力。

  总的趋势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而也越来越具有透明性、预期性、稳定性。总的目标是,克服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称和利益不对称,在民主与集中、分权与集权、离心力与向心力、地方活力与全国大局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全国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两者的目标函数一致性、最大化,充分发挥好中央、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切实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分工,形成中央决策、国家规划、部门指导、省级政府总负责、地市县级政府实施的分工合作体系。一方面发挥地方的创造性,中央要相信地方,依靠地方办事,支持地方创新,帮助地方纠错,指导地方发展;另一方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全国合力,确保“天下大治”、长治久安。

  (四)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东方巨人”既要有“国内市场”,也要有“国际市场”。中国这个巨人依靠“两个市场”,既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又开拓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市场。两个市场总比一个市场大。第一,中国本身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随着人均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第二,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成为世界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内对外直接投资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还是最大的国际旅游市场客源国;第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作用,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必然增加进口需求,对外出口规模增加必然提高进口能力,超大规模的国内发展空间,与世界市场形成不断扩大的联系,不断开拓新的空间。

  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开放发展本质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注重“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机遇大于挑战,优势胜于劣势,办法多于困难,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建立国际秩序更加平衡、安全格局更加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包容、文明成果更加不排他、生态体系更加可持续的“新全球化”。[1]

  (五)“内脑”与“外脑”

  处理好内部决策与外部智库的关系,“东方巨人”既要有“内脑”,也要有“外脑”。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既有不同的功能,又可以同时使用,从而形成思维活动。智力资源是中国最宝贵的核心资源,又是决定成败的战略资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因此,“东方巨人”拥有两个“大脑”,总比一个大脑要智慧。所谓“东方巨人”的“内脑”,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它们作为中国决策的“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在面对各种危机时及时作出重大决策,还为中国长远发展作出前瞻性的战略部署。随着中国决策机制的转变和优化,重大决策不断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重大失误明显减少,较小失误得到及时纠正,使得各项决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所谓“外脑”,即各类智库,智库在公共决策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各类智库和专家在公共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序化程度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十九大都一再明确,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有效结合内部决策和外部咨询,同时开动“内脑”和“外脑”机器,使党中央、国务院的“内脑”与智库的“外脑”紧密联系,形成互动关系、互补关系,从而使国家各项宏观决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入、出台得更精准。除了“内脑”和“外脑”,还要充分发挥“人民之脑”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通过人大代表会议、政协会议等途径充分吸收人民意见,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治国理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一改革方法论要求治国理政必须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史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一)历史层面:因史制宜、因时制宜

  从历史层面看,如何理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关系?必须要动态地看、发展地看、“瞻前顾后”地看。不管哪一对重大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一定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变化的,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在分析治国理政的重大关系和重大矛盾时,必须遵循“三点一线”的原则,既要有对历史的回顾,也要有对现实的解释,还要有对未来的展望。无论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还是国有与民营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其边界不仅取决于各自本身的定位,还取决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性。因此,在处理各类关系的界限上,必须因史制宜、因时制宜。

  中国发展之路,并不是一条平坦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山重水复之路”,是一个符合汤因比所论述的“挑战—应战”模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毛泽东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中国领导人不仅承认变革,而且拥抱变革。邓小平提的“黑猫白猫论”就是典型,不管你是什么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运用,也集中体现了中国领导人治国理念的发展动态性、阶段适应性和与时俱进。

  (二)现实层面: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从现实层面看,如何理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关系?必须要全面地看、具体地看、区分主次地看。处理各类重大关系,也并不是绝对平等、五五对半开,不是完全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齐头并进,而是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做到有所侧重、扬长避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言,政府之手通过对基础设施的硬件投资和对公共卫生、教育、知识、信息的软件投资,以及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有效促进了资源配置,纠正了市场失灵,但同时也存在过度干预、寻租等现象;市场之手以价格杠杆调节供给需求,鼓励竞争,激励创新,但在资本本身的逐利性下,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进而成为对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乃至环境利益造成危害的掠夺之手。

  就国有与非国有的关系而言,中国国有企业已经陆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建立,正在从“大而全”向“强而精”发展。在国内层面,国有企业要更多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着力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在国际层面,国有企业要成为中国企业的创新者、代表者、引领者,带头“走出去”,与世界级企业展开竞争。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超大规模,已经成为创造经济总量、税收总量、贸易总量和新增就业的主体。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创业能力和创富动力。

  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中央与地方职能作了界定,“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同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中央政府不仅要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还要进一步增加对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事权责任和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如增加国际发展援助、外交事务支出等);二是将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如跨区域环境治理、生态安全屏障等作为共同事权,由“中央出钱、地方出力”混合方式提供;三是将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以充分利用本地信息优势,发挥地方积极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之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才是创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真正英雄,追求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十几亿中国人民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主角,当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时,必将成为推动人类历史走向更美好明天的不竭源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目标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枷锁而实现人类的解放,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其关键恰恰在于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系统运用到思想理论和建设实践之中,将一切科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于人民。

  从建党以来,党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立党之基、执政之源。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的民族群体,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发展追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代表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现实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有机统一、高度统一,从而超越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人民二元对立的错误理论。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飞跃和升级,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国家全面现代化要服务于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宏大的国家行动要助力于具体的人民发展,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二。

  (二)处理重大关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如何处理好强国治理、大党执政的五对关系,形成了一个宏大的辩证法框架、严密的对立统一逻辑、务实的全面发展思路,每一对关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既统筹兼顾,又各有侧重。同时,处理五对重大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统一的核心目标,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

  第一,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看,政府“看得见的手”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中心”,提供发展规划指导信息、市场环境服务,降低各类外部成本和风险,市场主体“看不见的手”则要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更好地促进有效竞争、产品创新,带来消费者福利,同时政府之手也要更好地规范市场行为、纠正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二,从各类经济结构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大中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正规经济还是非正规经济,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中心”,努力创造各类就业岗位,切实保障好每一位就业者的经济权益和体面尊严。

  第三,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始终坚持公共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中央层面要提供好国防、外交、生态等全国性公共产品,甚至要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

  第四,从国内和国际关系看,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要始终坚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各类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活动也不可以牺牲所在国消费者利益和中国形象。

  第五,从政府和智库关系看,无论是“内脑”还是“外脑”,决策依据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府决策机关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联系,智库也要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真正实现公共决策集民意、聚民智、得民心。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王蔚.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中国角色与世界作用[J].学术界,2017(3). 


 [作者简介]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1958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六个“同时并举”,即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并举,以及工业方面的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等一整套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