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点赞的中国社会安全感源于哪儿?

2018年02月11日 14:34   来源:南方网   张培国

  近年来,中非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在中国经商、留学、访问的非洲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许多“中国通”。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个超级安全的国家,他们在中国生活、工作都很有安全感。(2月10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非洲朋友说了句大实话,却并非他们独有的感受。通过近期媒体报道发现,不少在中国生活的老外提起中国,纷纷竖起大拇指,原因之一便因安全感。不久前,“中国有多安全”更成为某全球知名网络问答社区的焦点话题。在刷屏的网友留言中,“深夜敢独自出门”“没有枪支泛滥”被频频提及,点赞最多的是“非常非常安全”。国际救援中心日前发布的《2018旅行风险地图》也显示,中国已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表明,中国社会安全感并非国人自说自话,而是曾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外国朋友的共同感受。众所周知,安全与保障,是人们最基础的生活需求。相较于财富的拥有,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更高一些。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拥有安全感是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前提。没有哪个人生来喜欢纷争乱世,更没有哪个人喜欢在暴恐、枪击、强暴等恶性事件频发的社会中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一组数据可作为中国社会安全的有力注脚:2017年,中国是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上升到95.55%。而在“全球安全排行榜”排名前列的背后,却是这个国家人均警力配备、“维稳治安”花费远低于世界水平的现实。

  当下,在一些西方国家民众终日生活在暴恐、枪击等恐吓之下,对安全的担忧挥之不去时,老外们点赞的中国社会安全感究竟源自哪儿?一则,安全源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支撑。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有富足才有平安。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40年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翻了几十倍。同时,中国还通过反腐败、扶贫、法治建设等手段努力追求社会公平,很大程度上会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二则,安全基于齐抓共管的体制优势。一方面是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局面。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社会习惯于在法律的框架内制定政策、约束行为、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消除怨气,化解矛盾,使社会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是以德治国。对于靠法律难以解决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广泛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人们讲文明,懂礼貌,多行善多积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群众从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从而克制自己的私欲,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则,安全得益于群众的共同参与。紧紧依靠群众,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历来是我国夯实社会安全稳定的有效办法。在治理实践中,我们党善于发挥动员和组织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事业,建立了联防、联治、联调、联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近年来,举报奖励、以奖代补、志愿服务积分、发放微信红包等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网络、电话、短信、APP、微博、微信等反映渠道不断健全,真正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

  还需提及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高科技成果如“天网”、无人机、大数据平台等运用到警务工作中去,既震慑了犯罪分子,也提高了百姓的安全感,这些都成为维护中国安全稳定的有效办法。

  安全,是一个执政党向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一个国家给予人民的最好礼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近期,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又在全国展开,相信随着一些社会黑恶势力的扫除,未来13亿中国人民必将更有安全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