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审计”倒逼“绿色担当”

2018年02月02日 10: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据统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以来,全国共有1210名领导干部接受审计。部分领导干部因环境保护失职渎职,受党纪政纪处分。日前,中办国办印发规定,今年起由审计试点进入到全面推开阶段。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会危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要对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纠偏,迫使地方政府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就要先改变考核标准,将生态账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建立一套精准规范的生态审计制度。

  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情况来看,成效非常显著,如今由试点进入到全面推开阶段,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意味着全国各地都将接受生态考核,有可能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拐点。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全面推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意味着以后影响官员仕途的,将不仅仅是地方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还包括对地方自然资源资产所承担的责任。如果当地环境欠账太多,那么官员在离任审计时不但可能没有政绩,还可能背负“负政绩”。

  官员离任审计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目的很明确,即引导和督促官员既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要关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此举有利于推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的是唤醒主政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离任审计制、终身追责制的建立,必将有效遏制过去那种挥霍资源、破坏生态的野蛮发展模式。

  通过严格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相关领导干部都可被纳入统一的生态责任共同体之中。按照规定,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此种基于离任审计的追责与惩戒,将对官员的履职作为产生实实在在的倒逼效应。(整理:姚龙华)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中,是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重大战略安排。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列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环境的要求也在增长,而现实的逼仄在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只有压实责任、从严监管,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作为一项“绿色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全面铺开,不仅有利于事前预警,抑制官员盲目透支环境、超前开发资源的冲动,而且有利于实现事后追责,一改以往 “有人破坏无人补偿”的怪现象,从而有力倒逼各级领导干部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守门员”,真正担当起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责任。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领域,目前还没有系统、成熟的审计方法。除了在技术手段和审计方法上探索突破之外,还应充分考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的特点,如自然资源资产禀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科学。(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