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业强国 让“大国工匠”名至实归

2018年02月01日 0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需要一大批创新研发人才,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绝技绝活、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纵观世界,凡制造强国,必然首先是技工大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工人队伍,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然而,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等现象依然严重。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人,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从市场供需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出近万元的月薪,仍然解决不了“招工难”的问题。

  高级技工的缺口,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但在供给侧,很多年轻人却不愿意当技术工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尚未真正得到认可。从社会氛围看,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很多人仍然认为技校生文凭低、素质差、干技工是“低人一等”。

  要拥有更多高技能人才,首先就要吸引更多人成为技能人才,鼓励更多技能人才苦练本领成为高技能人才。大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正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招。职工工资虽然主要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决定,但政府部门仍可以采取措施,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等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向全社会传递出这样的信号,那就是技工的社会形象和经济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优秀技术工人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想方设法让“大国工匠”名至实归,让广大技能劳动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只有让技术工人拥有更多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我国才能真正建成制造业强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