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的挑剔未必没有道理

2018年01月23日 09:16   来源:光明日报   李勤余

  据媒体报道,日前,成龙国际集团和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联合宣布,运抵该博览园的由成龙所属的四栋徽派古民居正式向园区移交,此举标志着成龙收藏的古民居回归安徽。

  “回归”一词何来?原来,早在2013年,成龙曾将四栋徽派老建筑捐给新加坡,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此番完璧归赵,看似皆大欢喜,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疑问。

  首先,此前成龙为何选择将古建筑赠予新加坡?据成龙方面介绍,主要原因是当年多方寻找后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安置场地。直到去年9月,成龙应邀到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察看正在修建的展示馆,对古民居博览园大规模抢救古民居的做法十分赞赏,才欣然决定将他收藏的古民居也安放在这里。

  从舆论场上的风波来看,国人始终希望成龙能将收藏的古建筑留在国内。那么,为何选择一片合适的安置场地需要花费数年时间?且从捐赠到回收,似乎都是成龙及其团队的单方面运作。此事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也让成龙遭遇非议,以致其不得不在微博上进行澄清。在2013年,一篇名为《成龙被曝曾想将古建筑捐给国家但没人理》的报道中指出,成龙曾询问一些单位,但“没有人真正关心此事”。反而是新加坡方面积极响应,最终促成成龙的捐赠行为。时隔多年,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尚待查证。

  另一个萦绕在公众心头的疑问则是,成龙为何能将古建筑捐赠海外?当然,如果建筑的所有权属于成龙,他自然有充分的权利自行处置。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建筑究竟是文物,还是私人财产?公开资料显示,这四栋古民居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一栋是明代末期建筑,两栋是清早期建筑,还有一栋是清末建筑。小的近百平方米,大的一栋有400多平方米。虽然形制不一,但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界定这些古建筑的性质?

  有文章指出,由于财政上的困难,当地政府只能将本该被列为文保单位的皖南古民居从名录中取消。可见,当年相关部门在文物保护上的不力,很可能是导致古建筑外流的重要原因。让成龙来“背锅”,只能让公众发泄不满,却无益于问题的实质性解决。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在选择古民居的安置地时,成龙非常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挑剔。在对蚌埠古民居博览园抢救古民居的做法十分赞赏后,才做出移交古建筑的决定。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成龙的“挑剔”,未必没有道理。

  如今,古建筑的圆满结局,对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如果在保护文物方面拿不出更及时、更有力的政策与措施,是否还会有更多文物面临流失的危险?而这一工作,也需要政府、社会、个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跟上国际主流的文物保护水准,在实际工作层面上加大投入,避免类似风波的再度出现,也让更多的文物能够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