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博士之死:高校师生关系的反思

2018年01月19日 10:27   来源:红网   洪煜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生杨宝德的死亡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这位年仅29岁的博士在2017年圣诞节的那天独自离开了校园,他没有带手机没有带钱包,也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自己要去哪,就在之后没多久,他被发现溺亡在了西安的灞河水里。警察在之后排除了他杀的可能。

  杨宝德的死并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他的女友在悲剧发生之后结合他近期的经历以及种种迹象判断,杨的死因源于巨大的压力。根据媒体的报道,杨宝德在成为博士之后经常跟随导师外出应酬,席间酒量本来就不行的他还需要为老师挡酒,不仅如此,在他的手机里的短信上显示,杨经常被导师要求去做洗车、浇花、打扫卫生、甚至是拎包、给熟人的女儿辅导功课这样的琐事,本身作为博士生学业繁忙的他在课余还需要为老师提供无回报无义务的劳动,显然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是没有想到这个影响直接导致了他走向极端。

  杨宝德来自湖北的农村,父母在外打工,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拉扯大了三个孩子,还努力供杨德宝上了大学,实属不易,家境贫寒的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取名校的研究生也让他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骄傲与希望,然而这样的希望就在这冰冷的灞河水中破灭了。他的年龄被永远定格在了29岁,此时他博士还没有毕业,他本还需要继续跟着导师做研究,然后他自己却选择自己结束了这一切。就在此前不久,他的女友才给他的导师发过短信,希望宝德能够“活着博士毕业”,而对方的回复是“我会注意的”。

  导师行为的合理性需要分析,杨宝德作为周教授的学生的,跟随的导师的目的只是单纯学习做研究开展相应的课题,这是师生关系构成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为正常的师生关系。抛开学习层面的内容不说,为教授浇花、做卫生、洗车、应酬的时候挡酒、甚至是给熟人的孩子做辅导,就显然是超越了作为学生的职责,学生不具有义务去这样的琐事,更何况是一名学业繁忙的在读博士生。导师在一开始就做了不合理的事情,归其根本这就是职业道德的缺失。

  当前的校园环境中的这样的事情不算少数,传统的师生关系,慢慢更像是雇用以及被雇佣的关系,导师为了个人的利益以及目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而学生为了获得学位而服从导师的要求。于是就会有各种无意义的“课题”,这样的课题无非就是为导师的个人利益所服务,学生在参与其中的同时,可能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又无法回避。接着就进入到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用劳力换取学业,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的同时,作为学生的身份逐渐成为导师个人“私有的”劳力,这就是一种畸形的师生关系,违背了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

  从一开始来说,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导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命脉,“理所当然”的就可以左右学生的行为,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在这之中不得已也只能学会去接受。

  学校需要树立权威,需要好的学术环境氛围,这样的氛围不是靠着学生在导师之间左右逢源而来的,更不是靠着部分导师榨取书生学习时间换取利益而来的。只有制定相应的规定,对师生行为作出约束,对师生关系制定出标准,才能更好保护彼此的权益,让师生之间的关系重回更单纯的传道授业。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