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深化中国政治学行政学研究——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

2018年01月12日 16:54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修 丽

  修    丽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核心内容,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时代”,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突出标注;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矛盾”,兑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方略”,贯彻落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要求”,深刻领会党的建设总要求。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2017年11月11日,由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地方绿色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年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刘希瑞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题指出,要想理解党的十九大,必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想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新形式和新任务。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轻视及其指导性的轻估都是错误的,而把共产主义只当口号而失去信念的做法更是非常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式。绝不是在西方发展的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发展中国家所建立过的种种社会主义,更不是表面上的社会主义而实质上的资本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四个自信”,强调决不能走上“邪路”。特别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上。在经济上,坚持新发展理念,走新发展道路,特别是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唐任伍教授以“数字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题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具有“四性特色”即: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其“四大本质特点”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历史贡献具有“四个新境界”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管党治党新境界具有“六个从严”即: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是“八个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涛教授以“习近平对‘三大法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题指出,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战线、“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新思想是“三大法宝”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下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统一战线思想提升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发展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共治共享的安全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升华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人类主题,超越了西式全球化的狭隘,以共同使命化解国家利益冲突,以共同身份化解价值分歧,告别意识形态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达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共同危机和挑战,在国际关系中找到“最大公约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于军教授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段话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说明我们党从建党的初心开始,就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国际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其根本目标与核心任务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需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筑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将稳步前行,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佟德志教授以“中国改革进程中民主话语体系及其变迁”为题指出,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体系,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在理论界、学术界、思想界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并深入广大群众当中,打造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民主话语体系。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民主话语体系包含了五个核心要素,即社会主义、人民、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发展为目标而坚持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中国改革进程中民主话语体系的变迁也表现为由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渐进转变,确定了“革命—执政”“斗争—和谐”“专政—法治”等一系列替代性创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民主话语体系既因为高度共享的核心词表现出了薪火相传的继承性,也因为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立词而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杨雪冬教授以“十九大报告外文翻译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为题指出,要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国际传播。第一,话语体系竞争是更深层次的竞争,话语体系建设不能解决“挨骂”的问题。“挨骂”是综合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话语体系竞争过程中的“副产品”,往往是失落的表现。但是,话语体系建设可以为硬实力的提升提供合理化论证;提高国家意志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有助于更多受众的理解;有利于扩大双方、各方话语体系的重叠面,推进共识的增多。第二,政治文献翻译是有立场的,不仅是信息传递者,还是阐释者和劝说者。第三,在多重错位中清楚痛点,寻求共鸣。例如,现代化话语与后现代境遇的时代错位;宏大叙述与温情演说的话语方式错位;历史论证与事例说明的历史观错位;国内对象与国际受众的关注点错位;国家言说与社会言说的信任错位;写作班子与笔杆子的文本功能错位;言说重点与媒体热点的意图错位。第四,融通中外古今是政治话语体系的活力之源,更自省地接续传统;更自主地面对外来;更自信地对待当下;更坦然地面向未来。

  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教授以“切实增强现代治理的本领”为题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治理现代化,我们的干部要有新作为,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它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领导干部的政治过硬主要体现在政治忠诚、政治坚定、政治纪律、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等方面。领导干部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要增强学习本领和政治领导本领,增强学习本领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政治本领的重点是增强政治的领导力、思想的引领力、群众的组织力和社会的号召力;要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和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的本领。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穆荣平教授以“建设现代化强国若干政策问题思考”为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亟待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和突破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技术瓶颈需求出发,超前谋划和系统布局世界领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基础能力。构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国家科研体系的关键是发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和载体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载体是国家实验室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包括依托国家实验室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平台、综合科学中心和集中国家科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的综合集成科研平台。大国崛起需要社会价值观转变为支撑,摒弃“自我为中心的单边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以“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拓展发展空间,从“注重吸纳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向“注重为全球创新者提供服务”转变。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丁开杰教授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为题指出,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群众获得感;二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理论创新的产物,衡量一个城市建设的“软实力”;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五是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面;六是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新兴技术提高政府等公共服务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大政府数据的资源开放与共享;七是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以“中国国家治理法治化的短板”为题指出,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体现为三个方面:权力、资本、民意是否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因此,能否约束权力、节制资本、规制民意,反映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制度供给即良好的规则有没有形成并达成共识,制度执行即良好的规则有没有有效执行,违规和失范行为是否被及时有效制止,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中国要在2050年实现现代化强国梦想,需要推进“伟大工程”。中国要成为世界公认的成功治理大国,必须向世界人民交出民主治理、腐败治理、环境治理等几份满意答卷,所有这些最终归结为依法治理。

  三、面向新时代深化中国政治学行政学研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宁骚教授以“当代世界民主政体的多样性”为题指出,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和复兴,比较政治学以西方政治模式为范本的政体理论和分析路径,虽然在所谓“第三次民主浪潮”中风光一时,现在却深陷完全不能解读中国现代化何以突飞猛进、节节胜利的政治密码的窘境之中。走出困局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破除西方中心论,面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主政体多样化的现实,进行范式创新、理论创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比较政治学负有范式创新、理论创新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首先要求我们从事比较政治研究的学者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下大功夫解读中国崛起和复兴的政治密码,揭示中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丰富的民主内涵;同时要注意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探索给予特别的重视,仔细辨识一些国家自主创建起来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新制度、新样式。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会长范文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在政治主题方面,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科学内涵。第二,在政治理念方面,探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的内涵。第三,在政治目标方面,探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政治治理体系与国家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四,在政治制度方面,探讨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五,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探讨如何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前提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六,在法治建设方面,探讨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法治国家;如何在治国理政中推进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第七,在政府政治方面,探讨如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第八,在国际政治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中国和平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九,在政治领导方面,探讨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第十,在政治与行政范式创新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行政学学科体系,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修丽,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