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18年01月12日 16:31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黄群慧

  黄群慧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进程也是形成经济体系的过程,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新时代要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进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要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四化同步”等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的奇迹,利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使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大国从工业化初期步入工业化后期,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基础上总体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新时代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实现工业化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经济驱动力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看,工业化一般被理解为工业驱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演进过程,但从发展经济学看,工业化实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虽然现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从数量比例看早已经是服务业主导,但仍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而且当今世界又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过程中。从现代化视角看,工业化可以认为就是经济现代化。现代化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而社会变迁的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这也就是工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那么从时间进程看,工业化应该先于或者至少与现代化同步实现。因此,中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就需要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构建现代化的经济动力。因此,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就把基本实现工业化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这也就意味着,基本实现工业化也就成为今后三年经济建设决胜的关键要求。

  那么,中国工业化现阶段处于什么工业化水平,到2020年能否基本实现工业化呢?按照工业化理论,我们把工业化划分为前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利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总体就业比重五个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取工业化国家这五个指标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经验数值范围作为标准值,构造了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基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到201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离基本实现工业化已经很近,而且我们从来没有离实现工业化如此之近。进一步按照正常情境推算,考虑到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所具有的增速下降、结构趋优、动力转换的特征,到2020年中国总体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意味着从经济建设标准看,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快速地推进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具有低成本、出口导向的特征,近些年更是呈现出信息化融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关注可持续发展等新型工业化特征。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保持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人均国民收入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精尖制造业复杂性生产能力不断取得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产出和进出口货物贸易量大国,短短的几十年将工业化进程从初期推进到后期,这是人类工业化史前所未有的奇迹。随着2020年以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将进一步深化,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全面实现工业化推进。基于我们构造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占比、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就业占比等指标看,到2030年以后,中国这些指标值都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各个省级区域看,绝大多数省份都会步入后工业化阶段,而且,基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 2035年中国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基于这几方面分析,我们判断中国在2030年以后将全面实现工业化。党的十九大确定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2030年能够全面实现工业化,就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保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个伟大的梦想即将实现。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工业化进程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而言,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域工业化水平不充分。由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工业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到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

  二是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由于长期的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主导,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这造成我国产业结构高端化水平不够。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高端产业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例如,2015年芯片进口额高达2307亿美元,是原油进口额的1.7倍。全球企业2000强名单,美国有14家芯片和14家软件公司,中国尚无一家以软件为主要产业的公司,全球集成电路企业前20名没有一家中国公司。

  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随着中国工业化步入后期阶段,近些年中国经济开始呈现“脱实向虚”的倾向,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比日益降低,2011年到2016年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下降了将近2个百分点,而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迅速提高了2.1个百分点,该比例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占比都达到8.4%,这已经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时的历史最高点。实体经济不仅增速下降,而且整体供给质量也亟待提升。虽然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但是,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供给不足,制造产品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实体经济的这种供给质量无法有效满足城市化主导的消费转型升级,造成实体经济供需失衡,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四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快速工业化进程,给资源环境的承载提出了极大挑战。虽然我国一直倡导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必然的选择。绿色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可承受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推动高质量工业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个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当今时代现代性标准应该体现为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具有集聚高水平要素和高效配置要素的体制机制,产业、区域、城乡各经济子系统相互协调,经济系统动态开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等几个方面。推动工业化进程也是形成经济体系的过程,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新时代要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进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转变,这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工业化动力转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总体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转变,再加之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在加速竞争高端产业的主导权,无论是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大的国际环境,都要求中国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促进中国产业高端化,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是围绕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推动高质量工业化进程。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我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但我国还不是实体经济强国,从企业、产业和产品各个层面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都有待提高,这还加重了近年来我国经济 “去实向虚”倾向。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向高质量工业化进程转变,核心就是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这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要求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是以高质量实体经济为基础的。

  三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所谓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实质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当务之急是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支撑力度,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让城市化进程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

  四是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绿色制造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对于绿色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撑部门,因此要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五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协调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效流动,化解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是工业化进程包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布局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首先就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无疑对提高中国工业化进程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效推进,资源要素在各区域配置更为合理,区域要素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布局将逐步形成。

  [作者简介]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