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获副高职称 “工匠比赛”要制度化推行

2018年01月12日 07:12   来源:羊城晚报   犁一平

  去年10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4年级学生宋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获得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据了解,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项大奖。5日,宋彪又获得了“江苏大工匠”称号,同时被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宋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捧回国际大赛金奖,说明个人有禀赋,肯努力,能吃苦,爱钻研,技能过硬,同时也有老师和学校的功劳,还有地方搭建技能比赛舞台的社会效果。如果没有地方搭建技能比赛舞台,学校不会给宋彪“开小灶”,宋彪没有潜心学习技能的动力,技术不会进步这么快,更遑论参加国际比赛,由此可知地方开展技能比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肯定,如果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技能比赛,则会脱颖而出更多“大工匠”。因此,“工匠比赛”活动可以复制,并全面推广。

  当下存在严重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劳动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为什么?因为结构性人才短缺比较突出——研究生一大片,“海归”的起薪标准一再降低,可以说知识性人才已经严重饱和,而技能性人才却难找。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需要培养更多工匠,所以,培养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培养工匠不只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要激发人才的热情,给人才以动力,除了用好技能人才以外,还要搭建更多舞台,让技能人才展示技能,对优胜者颁布荣誉称号,给予物资资金,并把他们推荐到优秀企业,鼓励企业接受优秀技能人才,使技能人才感到无尚光荣,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才能激励更多人去学习技能。

  所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要把重视培养技能人才从口号变为行动,从文件变成实际行动,除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外,还要开展广泛的、经常性的、制度性的技能大赛,只有政府积极鼓励和奖励技能人才,才能提升技能人才的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然后才能吸引更多人学习技能,钻研技能,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才会成长出一批“大工匠”来。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