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夯实“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2018年01月05日 07:56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连日来,企业家叫屈,消费者吐槽,把营商环境的问题送上了舆论漩涡,也让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关切。1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最高法日前亦印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这样的姿态着实令人鼓舞。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于企业而言,营商环境好比阳光雨露,受益或许不觉,但失之必将难存。从另一方面看,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它们的生存质量决定着一地经济的生机与活力。有报告显示,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显著一例就是上海自贸区,挂牌短短三年便吸引超过4万家企业前来注册,相当于之前20多年的总和。多方面事实足以证明:“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造环境”的红利远大于“找项目”。

  反观现实,我们国家的营商环境经过“放管服”改革已大有改观,但如果横向比较,差距依旧明显。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中国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仅位于第78。而近些年来屡见报端的案例,更让我们对此有真切的体会——很多政府部门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比如契约精神不足,招商引资时跟企业“拍胸脯”,但项目投产后,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比如规则意识不强,消防、环保等检查中裁量权过大;比如厚此薄彼倾向,鉴于回报周期与环保要求,偏爱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这些歪风,于企业是“寒流飓风”,于中国经济是“毒瘤暗疮”。

  一位市委书记曾说:“我就怕我们政府官员真以为GDP是自己创造的”。诚如斯言,一些政府部门之所以任性,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一种“官老爷”的错觉。我们常说,政府部门要当好“服务员”,对企业而言,什么才是最好的服务?是不是给点批地、减税之类的福利就行了?显然没那么简单。企业发展短期靠政策,长期靠市场,政策是救急的,市场才是救活的。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能让企业心无旁骛地搞经营,只要契合市场需要,就有机会做大做强。在这个意义上,涵养营商环境的当务之急在于夯实法治基础、弘扬契约精神,以更多制度框定权力的边界,让企业放心大胆、畅通无阻循着“明规则”办事,最终将事半功倍、政商双赢。

  当前的经济发展,“要素红利”正逐步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也将被“制度红利”取代。近些年,从表扬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的“二十二证合一”创新举措,到批准辽宁成立了全国首个“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中央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可见一斑。我们期盼能有更多方面协同发力,打造一方广袤沃土,让企业尽情地生长拔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