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解决好服务企业的“痛点”

2018年01月03日 08:46   来源:成都商报   盘和林

  近日,微博上一段视频掀起了热议,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黑龙江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董事长毛振华,在视频中控诉其在亚布力遭“欺负”、“愚弄”的经历,并恳请“评评理”——他称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侵占企业23万平方米土地。资料显示,亚布力滑雪旅游景区位于长白山脉、小白山系、张广才岭西麓中段,1994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度假区,2001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视频引发商界热议,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呼吁“给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

  目前,尚无当地管委会的回应,毛振华单方面的“雪地陈情”有待进一步核实。2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毛振华反映的问题,专门派出省委省政府环境整治办、省政府企业投诉中心赴亚布力开展深入调查。相信,会有更多的“隐情”被逐渐披露出来。

  但在这份三分多钟的视频里,毛振华控诉当地管委会及其执法机构“侵占土地”、“建设非法栈道”、“威胁旅行社”、“强买强卖”等,这种完全“撕破脸”的做法,以及一个知名企业家、大学教授称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恐怕也不会完全空穴来风。

  即便是作为发生在东北的个案,但依然指向一个十分宏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命题,不失具有引起普遍反思的样本价值,即优化营商环境与保护企业家精神,与振兴东北紧密关联在一起。

  更值得反思的是,此事警示我们,虽然全国上下高度达成“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等共识,但仍然存在类似亚布力事件这样“最后一公里”现象。

  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在更透明的世界里营商”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治理环境使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减少10天,就会使投资率增长0.3个百分点,GDP的增长率增加0.36%。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但凡经济发达的省份,都是营商环境好的地区,如浙江、广东等。

  相反,差的营商环境必然影响到社会生产力。这也是“雪地陈情”引发广泛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

  实事求是地说,近年来,对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东北三省直面问题不护短,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家精神”上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从官方来说和民间企业家的“获得感”来说,也是有了极大改善的。

  翻开2017年东北三省政府工作报告,优化“发展环境”成为高频词汇,折射出东北各级政府打造诚信政府、法治政府的决心和行动。黑龙江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政府企业投诉办理机构,已处理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政府部门违约失信、不当干预、“三指定”等违规违法问题,全面清理10068项行政法规,精简至307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2016年底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但亚布力事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从纵向来比较有了十分显著的改善,但与发达省份进行横向比较仍差距不小,黑龙江省应当应调查亚布力事件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突破“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实,不只是东北地区,在不少地方也或多或少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现象主要是存在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目前改善营商环境,很多是从政府角度出发的,而真正的营商环境应该从企业家的“获得感”出发,要从文件中走下来。尤其是需要解决类似毛振华等企业家的“痛点”“难点”“堵点”。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捋清政府与企业的利益边界,防止政府与民争利、杜绝少数官员以权谋利(避免毛振华所说的“打着政府的幌子,上瞒下压”),恐怕是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这两个方面都是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所在。

  窃以为,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家精神,还是东北振兴,都要从“雪地陈情”的毛振华开始,要切实解决好企业家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避免破坏振兴东北大好局势的事情发生。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