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痛还在 双十二你又买了吗?

2017年12月13日 08:52   来源:中国网   谢伟锋

  “你家店铺就一定要0点至1点付钱,才可以立减五十吗?十二号白天买,就没这个优惠?”

  “亲,不好意思,规矩就是这样定的呢!”

  这是我与天猫某家儿童玩具品牌客服的真实对话。末了,客服还发了一个“怪我咯”的旺旺表情包,让我哭笑不得。当时,离双十二零点还有两个小时,被生物钟频频发出警告且已是哈欠连天的我,在健康和经济面前,“两害相权取其重”,选择继续咬牙熬到零点之后。没办法,小儿难养,奶粉、尿布以及玩具全部都被罗列到购物车的时候,那种能省则省的心态,你懂得。

  有人说,双十一的包裹还没全拆,双十二又到了。对于说这话的人,我是羡慕的,因为他至少包裹还来了,我的双十一所谓“战利品”,可能原材料还在山上长着——双十一买了多件家具,等了一个月之后依然不见发货。一催促,对方客服回应“亲,您的双十一订单最早要在明年一月下旬才能发货呢!”态度是友好的,至于满不满意,就看个人的定力和耐心,但对于我急着等用的消费者而言,发货时间无限期退后,已经影响到消费的获得感。这不啻是一个痛点。

  大众更加感同身受的是,在电商狂欢节的获得感很难再说是满满。平台越发熟稔于用等同于奥数难度的优惠组合来考验我们的智商,以及“天黑你别闭眼”的凌晨大爆发来考验我们的体力,双十一如此,双十二亦是如此。在此之前,就有媒体带着第一人称的角度,发问过这种曲线绕弯式的优惠。本以为双十二会体恤民意,推出人性化的改进版,现在看来,亦复如是。电商未尝不知道,消费者渴望爽快的优惠,总想着在金额排列中自己是否得到了利益最大化,其实是很焦虑的心情。但电商依然故我地隔靴搔痒,他们需要你更久地待在页面,以便保持本店流量的波段向上。但殊不知,隔靴搔痒,久而久之,消费者的痒没挠到,痛倒是有几分清晰了。

  道理上说,这种“痛”并非切肤,因为购物剁手的快感在于真金白银的节省,它的确能抵消电商狂欢带来的些许不悦。但如果问题是,在双十一下的单,恐怕和平时价格并不差别,商家只是一个后台数字先升后降的操作,这种“痛”,可得另当别论。

  就有记者在最近一个月跟踪记录了化妆品和服饰类商品的价格变化,比如一款88元的身体乳套装,这一个月价格就没涨回来。这样的事情,虽然看起来是个例,但让我们却总能想起每年双十一之前,如约而至的各地工商部门都在忙不迭地约谈电商——年年约谈,先涨价再降价总是不变的老面孔。电商如此执着于“抖机灵”,背后算的加减法,自然是有羊毛之出处。

  那,双十一的痛还在,双十二你又买了吗?之所以有这样的提问,是因为购物狂欢节已不可逆地嵌入到人们的社交圈中,成为彼此资讯互动与生活经验的交流。人们很难在双十一、双十二的早晨只谈八卦、天气,而绕过“血拼到天亮”的话题。有变化的是,交流中,人们不再对交易额敏感。今年双十一,天猫交易额1682亿元,全天物流订单8.12亿,但这些数字,终究是业界内者的谈资,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更吸睛的则是“爆料”——今年双十一之后,就有人爆料出某线上知名家装企业有刷单之嫌,虽然之后该企业总部站出来辟谣,但对于以成交量论英雄的当下而言,消费者在品牌选择时的权益,还真需要有关部门继续保驾护航才是。

  即便如此纠结,网购还是要继续,因为生活依然要继续。有人说,电商狂欢节的成功,根源于商业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化大协同,对此我保留意见。我倒是对马云“新零售”的概念提出,持乐观态度。诚然,动辄上千亿的成交量,足够支撑起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升级,从线上走到线下,对此应当赋予期待。曾几何时,我们都认为在实体店购买是件愉悦的事情,除了付款一刹那的心痛。但如果仅仅考虑金额,而罔顾了其他的感知,这就又是另一种痛。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综合问题予以方案化的解决,这样的电商,可真能担当起“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美名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