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零钱现象与禀赋效应

2017年12月12日 11:36   来源:深圳特区报   谢作诗

  现实中,价值相等是不会有交换的。然而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虽然没有收益,但是也没有成本,因此可以假定价值相等的物品之间存在交换。但在正交易费用的世界则绝无可能。

  “禀赋效应”是学术界评论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的三大开创性贡献之一。

  “禀赋效应”概念首次出现在塞勒1980年的论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中,其具体内涵为: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比没有拥有它之前大大增加。

  为了证实“禀赋效应”的存在,塞勒和卡内曼共同合作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发给被试者一个茶杯,再用价值相同的巧克力去交换茶杯,结果被试者不愿意放弃茶杯;然后,他们发给被试者巧克力,又用价值相同的茶杯去交换巧克力,结果被试者不愿意放弃巧克力。

  这个实验里的被试者都是随机抽取的,这就排除了系统性的偏好偏差。

  被试者前后两次的钟爱对象为什么有所不同呢?塞勒认为,原因在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人们拥有了某物,那么再放弃它就很难了。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个道理。

  主流经济学出于数学化的需要,把价值相等的物品处理成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在主流经济学中,位于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两点,都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在主流经济学中,的确无法理解“持有了茶杯就不愿放弃茶杯,持有了巧克力又不愿放弃巧克力”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什么“禀赋效应”。现实世界的交换,根本不是无差异曲线所假定的那样,而是评价不相等的结果。双方都要认为交换所获得的价值,超过他所放弃的价值,才可能有交易。如果从交换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干嘛要交换呢?当然是持有手中的物品。

  买卖双方都从交换中获益,这是一个古老的经济真理。如果要你放弃一项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一些;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项权利,你肯花的金额要少一些。人们对已经给予他们的茶杯索取较高的价格,而对他们尚未拥有的茶杯开出较低的价格,本来就该如此。

  造成现实世界与主流模型不一致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有交易费用。在主流模型里,价值相等的物品可以无成本地互换,可是在现实世界,哪怕是举手之劳,毕竟还是有“劳”的。

  现实中,价值相等是不会有交换的。然而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虽然没有收益,但是也没有成本,因此可以假定价值相等的物品之间存在交换。但在正交易费用的世界则绝无可能。

  因此正确地证明存在“禀赋效应”的实验应该这样:明确告诉被试验者,茶杯和巧克力价值相等,不仅价值相等,变现能力也完全一样,被试验者可以方便地、无成本地交换任何一种东西。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还是不愿意放弃他已经持有的,这才证明了禀赋效应的存在。

  但在真实世界,这是不可能的。交换后没有任何好处,可是交换有成本,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成本,当然选择不交换了。这不是什么“禀赋效应”,而是因为交换有成本的缘故。

  所以,所谓的“禀赋效应”,不但没有否定理性,恰恰是理性的证明。

  还有一种情况也要考虑进来,就是一种东西一旦持有了,可能就赋予了某种记忆、特殊感情。在持有者和外人的眼里,这个东西其实不是一种东西。我自己人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早已经不能用了,可以说价值为零,但是我一直没有扔掉,你给我100元,甚至500元,可能我都不跟你交换,因为这个笔记本承载了我的一段记忆,它已经不是普通的笔记本了。

  现实中,最接近这个实验的是换零钱。钞票价值相等,信息费用为零。基本上也不耽误做事,因此交换成本为零。如果“禀赋效应”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这种换零钱的现象就不会发生。可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换零钱的现象,换零钱现象说明没有“禀赋效应”这回事。

  如果真的存在“禀赋效应”的话,那么现实中离婚的现象就不应该这么普遍了。

  至于从禀赋效应推导出人有“损失厌恶”的倾向,即同样的东西,损失对心理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得到。比方说,如果你在路上捡到一百块钱,会高兴一会,但是如果丢了一百块钱,很可能就会懊恼半天。这其实跟“禀赋效应”也没有关系。经济学假设了人具有凸性偏好,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既然边际效用递减,那么增加的一元钱的价值就小于减少的一元钱的价值,当然捡到一百块钱只会高兴一会,但是如果丢了一百块钱,很可能会懊恼半天了。

  做股票的人大都将止盈的幅度设置成高于止损的幅度。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拥有的钱就值钱。这个钱,只是一个数字,并且是放在交易所账户上的一个数字。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边际效应递减,损失的一元钱的价值大于赚取的一元钱的价值,跟“禀赋效应”没有关系。并不是人们“趋利”和“避害”权衡方式不同,而是同样的数目,损失比获得价值更大。

  既然禀赋效应都不存在,那么根据禀赋效应否定“科斯定理”,说即使交易费用为零,由于存在禀赋效应,产权的初始配置也是极其关键的。这种批判是不是就更没有依据了?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