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蝇贪”亦需下重手

2017年11月22日 08:4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以民为本的战略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更不容许贪污腐败案件发生。但从实践中看,一些滞留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微腐败”案件还时有发生,有的还很隐蔽。如在易地搬迁中,以帮忙要指标的名义,向贫困户索要好处费;在脱贫政策落实中,利用“民主公开”虚晃一枪,间接优亲厚友等等。这些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微腐败”该如何杜绝?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脱贫攻坚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因而这其间“权力寻租”问题时有发生。我们都知道,脱贫攻坚的一线往往是老少边穷落后地区,很多都没有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的机制体制。此外,相关困难群众由于知识结构缺陷、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故而导致对党的扶贫政策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缺乏明晰的认知。种种因素叠加作用,都使得脱贫攻坚“微腐败”难以彻底禁绝。为此求解,则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让困难群众真正了解扶贫政策,进而监督扶贫过程。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从近期监督执纪情况中可以发现,一些基层官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这些“微腐败”看似问题不大,但对贫困户的利益却造成实质性损害,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了黑,影响非常恶劣。而且“微腐败”屡禁不止,不仅贫困户不堪其扰,亦导致部分扶贫资源遭到拦截和流失,没有真正用在贫困户的身上,对脱贫攻坚整体工作的推进造成阻碍。因此,对脱贫攻坚中的“微腐败”现象,须高度重视,一方面,相关纪检监察人员要下到“一线”去,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多渠道发现问题线索;另一方面,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问题,以精准监督来促进精准扶贫。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那类将易地搬迁当成“唐僧肉”的“微腐败”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公私不分、权力失范,变相地利用个人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没有厘清公私关系之间的界限,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需要服务的群众。“微腐败”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事关公平正义、事关老百姓“获得感”、事关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大事。只有加强信息公开,才能让脱贫政策走出信息不对称的桎梏;只有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让权力没有任性的空间,“微腐败”才会无处遁形。

  (整理:谢仕亮)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