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指南

2017年11月20日 09:26   来源:南方日报   成龙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根据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崭新判断不仅深刻反映当下中国国情的变化,而且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新的奋斗目标,指引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新判断深刻反映新时代人民生活的新需要

  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人的需要是无限丰富多样的,旧的需要的满足必然引起新的需要的产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而斗争,人民的幸福必然表现为满足人民不同的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懈的奋斗,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行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十九大报告正是根据新时期人民群众需要的新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性质特点。

  主要矛盾新判断充分揭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展无止境,问题就没有止境。十九大报告认为,相对于人民需要层次的提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首先,从生产力层面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总量依然较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其次,从生产关系层面看,虽然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新的体制机制,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本、技术、人才的创造活力,如何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如何推进税收体制改革,从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需在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和总结。再次,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吸取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全社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抵制和防御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干扰,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提供了思想指南。

  主要矛盾新判断确立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目标

  准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并根据主要矛盾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战略策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主要矛盾,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的任务。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党再次认识主要矛盾,确立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奋斗目标。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新的认识,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进行新的战略部署,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主要矛盾认识的方法论。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