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考“过关”,别急着“唱衰”

2017年11月17日 07:12   来源:红网   储旭东

  日前,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发布了“2017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综合笔试”合格线,皖企科大讯飞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绩,大幅超过360分的合格线,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通过医考笔试。这也让人工智能技术(AI)再次成为聚焦热点。

  有的医生认为,“智医助理”通过医考,只能说明它是个凭借记忆“吃老本”的“考试机器”而已,仅可作为医生的助手或“工具书”而存在,至于医患沟通中的情感和温度,它更是永远无法企及,连做助手的资格也不会有。不可否认,医生的话有道理,医疗领域千变万化,凭借对已有资料、病症的记忆也只能解决旧问题,一旦产生新难题、新病种,即便再智能也没用。但如果因此就要“唱衰”人工智能的作用,还为时尚早。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新兴科技产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对未来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推力、无尽动能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今天技术中存在的短板、缺陷,正是未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冲击点”。何况人工智能在中国本就有着弯道超车、领先世界的时代意义,早就做好了各项规划、研究、实践等基础性工作,未来会走向哪个方向、会实现哪些目标、会达成哪些愿景都是可以预见的。

  人工智能技术有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之分。就目前而言,应用在医疗领域的弱人工智能,确实也只能承担些最基本的“助手”“工具书”作用,但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先天优势”获取知识,积累更多医护理论、实践案例,远比一本本教材、指导手册的信息量大得多,可选择的方案也更多,想必这样的“助手”是每个医生都渴望获得的。一旦达到强人工智能层次,能够自主进行方案比选、知识融合,医疗技术必然会迎来“井喷”式发展、医疗效率也必定会大幅提升,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福音”。这样的重大技术怎能“唱衰”?

  456分,只能在全国同期53万医考考生中排中上等,或许未能达到人们期待的绝对的高分。但“智医助理”对医疗问题的识别精准度、分析全面性在不断提高,这就足以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说明我国的医疗智能化的水平始终在向更前沿、更先进的领域开拓。正如一些专家所评价的“帮助60分的医生做80分的事情,让90分的医生少做60分的事情”,这正是当前“智能医疗”发展的生动写照。由此可见,我们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不仅不能过度防备、处处掣肘,甚至还要敢于尝试、主动实践、加强磨合,给新技术更多学习和积累的机会。同样的,也不能操之过急,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智能医疗技术从产生“奇点”到攻克“堵点”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要软硬件技术的提升,又需大量医疗数据的收集、整合、录入,还要能动员广大医疗工作者放下“保护主义”,共享信息和经验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不容易,但只要攻坚克难、坚持到底,美好愿景必会成真。

  机器人医考“过关”,的确值得激动和赞许,我们应当看准新形势、把握新机遇、站上新风口,加大对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投入,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汇聚更多人工智能元素,为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聚更多的AI力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