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交通强国战略需要国际化视野

2017年10月26日 07: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傅志寰: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还不算交通强国,在交通运输服务和科技发展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以高铁为例,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占了全世界的65%,但是规则的制定权不在中国手里,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制定我国的交通强国发展战略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中国的交通发展从“并跑时代”迈入“领跑时代”,从“并跑”到“引领”,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怎样跨过一个个新的“门槛”,是我国实现交通强国战略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欧阳杰:

  交通强国除了在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及邮政各行业领域“强”之外,更突出其具备强大综合交通实力的国家属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成世界级的客货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多层级客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内连外接、通天达海”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二是打造服务于国内外客货运输便利化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使得“客行其便,物畅其流”;三是大力培育现代化的国家交通行业治理能力,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行指挥调度系统。

  沈经伟:

  建设交通强国,首先要摆脱对交通设备设施等产业链环节上所有核心技术的依赖。而“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实现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在高铁核心技术上的一大突破,也是证明中国拥有科技创新的强大能力。“复兴号”高速动车组不仅是中国全面系统掌握高铁核心技术、加快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标志,而且拥有寿命更长、身材更好、容量更大、舒适度更高、安全性能更高的优势,又有互联互通、零部件互换的独特亮点。

  张国华:

  交通强国战略需要国际化视野。2016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就占有7个席位。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产业诉求将从港口升级到机场上。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的竞争和合作将转变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一个城市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和城市机场等航空网络在全球的地位紧密相关。将来我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指标是机场的网络建设、吞吐量等,所以,国家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构建高效的、与时俱进的民航体系。

  李海涛: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轨迹,每一次经济增速的崛起背后都是改革红利的释放。作为大国,中国政府手中的牌还有很多,例如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只要具备决心和能力,未来改革的制度红利并未枯竭,而这种制度红利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增长潜力所在。

  范毅: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一个基本趋势,在城镇化大趋势下,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可以利用政策空间,要鼓励各地提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对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外人员在农村使用。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餐饮、住宿等乡村休闲服务业发展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的审批程序。

  董登新: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超过90%,但中国人口基数大,还有1亿人没有参加。这1亿人主要是三种人:一是灵活就业人员;二是新业态就业人员,比如互联网业、快递业等;三是中小企业人员,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从业人员。当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下一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势必要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合并,从而实行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统一,以便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全国统筹。这也是美丽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程实:

  中国经济政策目标的多重性日益凸显。两方面的政策协调有望合理平衡多重政策目标,护航中国经济的长周期筑底。经济结构层面,“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框架将保持定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中性,呈现“短期不松、长期不紧”的鲜明特征,并通过多类型的工具创新,实现流动性调节的精准化,平衡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新旧动力的转换。宏观审慎政策将维持强势,金融领域“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金融行业让利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不会动摇。区域结构层面,通过加快人、物、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成熟地区对后发地区的扩散效应。

  朱恒源:

  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在现有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轨”医疗体系之外,抓紧新兴的医疗需求升级的机会,鼓励发展社会力量办医,发展一个“竞争轨”医疗服务体系,与现有的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保障轨”一道,形成双轨竞争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最终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在“竞争轨”中,由于竞争的作用,更容易形成专业化分工,从而缓解医患矛盾,也会提高医生待遇,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如此一来就会吸引更多的医学院毕业生从医、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学医。

  石敏俊:

  当前,应当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一是完善绿色产业的制度设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促进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的推广应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完善绿色消费的制度设计,加快建立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要让绿色、生态成为生活消费的新导向,使优质生态产品成为附加价值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自然生产力。三是完善绿色金融的制度设计,使金融系统成为经济系统绿色转型的支撑平台。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参考报立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