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选才即是在倡导“工匠精神”

2017年10月16日 12:18   来源:东方网   刘天放

  凿子、小锯、斧子、勒子、方尺、刨子等操作工具一应准备俱全,随着裁判长一声令下,参赛人员迅速拿起工具,选料、刨料、划线、榫卯制作、棂条制作、攒活、净活……近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木作工匠选拔暨北京房地集团首届古建木作工匠技能大赛活动举行,该活动将为故宫养心殿修缮工程研究性保护项目遴选人才。(10月15日《新京报》)

  遴选人才靠什么?当然要靠本领。无论招聘何种人才,都需要应试者出来“走几步”,亮亮自己的本事。招聘科技人才,要看应聘者有何高论,发表过什么样的论文,主持过何种项目,更重要的是有多少理论成功转化为实际成果。而招聘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工匠,就特别需要强调拿出“绝活儿”来,在脑力的支配下看其手艺,以便从中选出类拔萃之人。而故宫养心殿“比武”选木匠,将恢复古建筑匠师培养机制,正是在弘扬“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无论是养心殿还是其他地方,都是中华建筑的瑰宝,汇聚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要想做好其修缮工程,必须招聘一批技术特别过硬,身怀绝技的优秀木匠。就是说,故宫招聘的木匠,需要比一般地方的水平高出一大截,如此才能达标,为故宫文物建筑遗产保护储备足够力量。

  而采取“比武”这种方式,就显得符合实际。唯有比较,才知道优劣,才能优中选优,也才能确保工匠的质量。其实,“工匠比武”在我国算是一个优良传统,通过工匠比武或技能大赛的竞争,能激发匠人们钻研业务、苦练技术的热情,这对提高技术工人对自身业务精通的认识,见贤思齐,力争上游,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无疑大有好处。且对培养工匠精神,促进工匠加快技术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是的,玉不琢,不成器。从古到今,任何一件惊世骇俗作品的诞生,都是能工巧匠费尽心血之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深化各领域改革时,曾提出要“精准发力”;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他也曾反复强调要“精淮扶贫”,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其实,这些都是在强调精益求精。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动勉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不断改进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见,各行各业都需要精细的工匠精神。

  说穿了,通过“工匠比武”,就是想达到“精益求精”,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把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岗位练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掀起学技术、练本领的学习热潮,靠“工匠比武”就可以将其进一步强化。就拿故宫计划恢复古建筑“八大作”来说,其中需要的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的匠师,显然将是人数众多。而通过“比武”,才能使更多超级匠人脱颖而出。

  而且,不但故宫修缮需要“工匠比武”,如果让富含工匠精神的各行各业的“比武”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推广,并扎下根,将其宽泛地归结为一种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工作态度,那么,就没有13亿中国人办不到的事。工匠精神,就是刻苦钻研的精神,需耐得住寂寞,默默奉献,是一份爱岗敬业的执着,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内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它将品质视为生命,看得无比重要。如果人人都能沉心下来,把专业技能吃透、摸透、拿稳,甘做“苦行僧”,工匠精神就能更多地展现。由此,“比武”选才即是在倡导“工匠精神”,发扬这种精神,做任何事都大有希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