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的三重现实意义

2017年10月12日 09:05   来源:中国网   邓海建

  做小学生的差距也是蛮大的:有的小学生在“扛把子”,有的小学生却在玩大数据。

  最近,澎湃新闻报道了一则让不少家长惊掉西瓜的新闻:适逢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2012级4班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他们拿出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和苏轼的影响力》、《行走的苏轼》、《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等论文。

  对于有着强烈“起跑线焦虑”的中国家长们来说,看了这些论文,大概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里。这种规范的论文结构、严谨的数理分析、老辣的逻辑思维,固然闪烁着“场外求助”的权重,但不得不说的是,就算是把这些论文抄一遍、看一遍,也够孩子们长不少知识的了。锦上添花的点赞就不说了,酸涩的羡慕嫉妒恨之外,大概还能在“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这则寓言里读到三重现实意义。

  第一,教育资源的差距。六年级的孩子在干吗?这个问题的现实答案就是——大概更多的中国孩子还在毕业班的压力下如陀螺般旋转着。他们在忙着考试,他们在忙着上辅导班,他们连画画钢琴课都不上了,哪里还有大把时间来玩“论文”?

  那么问题就来了,清华附小的毕业班学生为什么有这个精力和情趣?答曰,学校教育使然,地区教育使然。坦白说,更多基层老师不是不明白“研究性学习”的美好,但问题是,在闭环链条的教育环境下,师生多身不由己,哪里还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校校泯然于众,还有谁愿意做“清华附小”呢?这大概是个典型的囚徒困境,越是教育欠发达地区,越是在分数和应试上变本加厉,最后的结果是榨干孩子的每一滴油,徒留下一个只会学习的脑子。

  第二,代际资源的差距。清华附小是所什么学校?这个问题,大概路人皆知。这所学校学生的父母,大概也多是精英阶层序列里的。坦白说,你只要看看这些小学生逆天的论文题目,大概就能估算出其家庭教育的分量和层级。这些论文,仅就选题来说,不谈早就超越了小学语文老师的“能力范围”,估计就算放在中国社科学界,也不算拿不出手。

  孩子在论文里也写得很清楚,“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帮助下”。建立模型、数理分析、逻辑推演……这些论文早已超越了一般中国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水平。很显然,这不是做个南瓜灯、出个手抄报那么简单,考验的是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有人说,这是拼爹。这个帽子有点大,承认代际资源的差距,这是正确面对人生的第一步。精英阶层有家教优势,怕只怕有优势的还肯花时间、还懂得用心,就像“富二代还比你拼”一样,这就不是代际固化所能娇嗔的了。

  此外,它还赤裸裸展示了“家庭作业”的差距。这些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作业是个叫人倍感纠结的话题:一方面,家庭作业异化成了家长作业。教师只布置不检查、又或者乱布置瞎检查,害得家长怨声载道。甚至不少地方教育部门要求家庭作业回归“学生与教师”本位。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越发被重视的今天,学校及老师也未必知道家长参与的边界在哪里。于是结果就两个,要么瞎让家长参与,要么不让家长参与。类似“苏轼课题”这样的论文,恐怕才值得亲子之间好好协作,而有些基础作业,恐怕还是不要家长代劳为好。

  朱熹在《小学》里有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教育之于孩子的濡染效用,不是一篇论文能以实现的,却又在点滴之间悄然生成。我们既欣赏于清华附小的“放得开”、赞叹于学生家长的“费心思”——更期盼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基层学校见贤思齐;亦盼望家长在艳羡别人家孩子论文的同时,对真正的素质教育多些包容之心、激赏之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