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方略探讨

2017年08月31日 13:39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孟卫东 吴振其 司林波

  [摘 要]        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主题。目前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在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制定、城市信息化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承载力提升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加快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的步伐,通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和智慧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多方参与平台,为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关键词]        雄安新区;绿色智慧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自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以来,一项肩负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战略部署逐渐显现在世人面前,这是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规划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弘扬和延续历史文化的发展理念,建设成为一座绿色、创新、协调、开放的智慧新城,势必成为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引擎,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将在对雄安新区设立的战略地位、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的对策。

  一、雄安新区设立的战略地位及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的必要性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全面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中国标杆示范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雄安新区设立的战略地位

  1.全面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基点

  受限于京津冀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城市地位的差异,京津冀协同发展遭遇瓶颈,而雄安新区的设立无疑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活力,打破僵局。雄安新区靠近北京、天津、保定和石家庄,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环境承载力强。一方面可以缓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人口、经济密集区域,并且与北京的通州区构造出北京的“新两翼”;另一方面雄安新区辐射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形成河北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与张北地区南北呼应的河北“新两翼”,提升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话语权。依据雄安新区短期规划100平方公里,中期打造200公里以及长期发展为2000平方公里的目标,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京津冀区域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雄安新区将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京津冀目标相向、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共享的协同发展新格局。[1]

  2.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的突破点

  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分别形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发挥着经济增长极的示范作用。而北方尚未有比较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雄安新区的设立将释放市场活力,优化河北的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弥补区域发展的短板,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聚集更多的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将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发展后劲,成为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雄安新区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立足高点的发展目标定位势必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新的增长极,构建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激活整个华北平原乃至贯穿东北、西北的整个北方经济活力。

  3.打造中国标杆的示范区

  雄安新区的设立将作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参与全球创新的引领巨擘。在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开拓内向型发展模式,由模仿性、跟随式发展模式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驱动的引领式发展模式。创新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字眼,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标杆。创新不仅体现在城市发展路径,还表现在城市的治理模式方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型城市、城市对外开放建设具有示范效应,[3]不久的将来雄安新区也将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联动发展和深度对接,积极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示范区。

  (二)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绿色智慧城市是指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结合。绿色城市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体现,包括采取科学的城市规划及减少能源消耗、高效管理、以人为本,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城市。而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相融合,运用信息和网络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分析、整合,从而对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产业发展等做出智能响应。[4]绿色智慧城市不仅具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实现空间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经济驱动方式的意义,还具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便民高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城市高效管理等战略意义,[5]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了雄安新区建设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地位。因此雄安新区的建设必然坚持绿色智慧的发展路线,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地夯实雄安新区的战略地位和实现发展目标。

  二、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面临的困境

  雄安新区的设立将作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的效应,无疑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需要加快推进

  雄安新区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部署,中央规划新区突出7个重点任务,包括建设智慧新城、生态城市、发展高端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进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但总体编制还未出台,使得一些周边城市定位不明确,具体生产、生活、生态领域规划也在编制阶段,难免在炒房牟利、土地批租、违章占地、开发无序等方面留下空隙。同时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政策较少,并且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说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实施方案。

  (二)城市信息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绿色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需要通信、空间与地理等信息技术的支撑及智能基础设施平台的保障。[6]当前由雄县、容城和安新三县组成的雄安新区尚处于开发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在当前雄安新区应用领域较窄,在智能应用领域中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环保等智能设施方面尚处于开发阶段,各个系统之间缺乏统一整合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7]高层次人才匮乏,尚未形成城市的智能管理体系,因此城市信息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三)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为公众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雄安新区信息资源开发尚处于基础阶段,现有信息资源整合有效利用率不够,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资源共享不高、信息垄断等“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好涉及群众的就业、户籍等实际问题,把握管控与服务的度也是面临的挑战,政民互动欠缺也将对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造成影响。

  (四)与雄安新区定位相适应的环境承载力有待提高

  雄安新区虽然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等,但是近几十年来,有不少的小、散、脏的污染企业,致使白洋淀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持续开发、管理不完善,也导致白洋淀面积不断萎缩,蓄水量持续减少。[8]另一方面京津冀的大气污染仍是国家的“重灾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任重而道远。因此与雄安新区定位相适应的环境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对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必须对其困境的原因做进一步剖析,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出雄安新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一)规划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绿色智慧雄安新区规划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域且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动态系统,这就决定了上层规划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协调、反复论证、层层落实。一方面多元化的主体存在目标的多样化与利益的博弈化,给规划带来巨大挑战,需要协调多部门关系。另一方面雄安新区战略定位高,在规划时需要反复调研和考察,这些都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带来难度。

  (二)京津“虹吸效应”的影响

  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京津经济极核的“虹吸效应”存在,使得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域人才等资源吸引力不足。京津就似一个磁场中心,以基础设施良好、经济发达、社会生活水平高等优势,将从周边地区吸引人才流入、资本流入、技术流入等。同时河北内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雄安新区与周边对技术、人才、高端产业等陷入争夺战,造成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过程中人才和科技支撑方面受到制约。

  (三)管理观念及部门本位主义影响

  不少地区将绿色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信息技术简单的堆砌,难以有效地将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自然相结合,造成碎片化、机械化等条块分割的状态,重建设轻管理,影响了信息的整合与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由于部门间目标存在差异,更致使利益博弈和矛盾升级,违背了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本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在照抄照搬现象,造成难以与本地区相结合,出现“水土不服”问题。因此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的落后将直接影响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规划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以及公众参与程度。

  (四)生态治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最重要的生态优势,从长远来看,白洋淀的水资源因缺乏足够的外来水源作为补给,支撑雄安新区的水资源供给存在一定的困难。[9]同时在大气和水资源跨域治理过程中,由于合作治理存在治理机制错位与缺位,合作方式存在信任机制欠缺,合作治理目标从“本位主义”出发等,给生态治理带来挑战。

  四、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需要从科学统筹顶层设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体系、搭建多方参与建设的平台等方面做好保障性工作。

  (一)科学统筹规划,做好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

  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科学指导,分步落实。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智慧雄安新区需要总体规划、过程规划、具体规划、层层落实。一方面要积极出台智慧城市国家层面相关政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规划方面坚持前瞻性、协同性和约束性原则。[10]发挥智库、专家学者的论证作用,规避城市建设中的“摊大饼”模式,克服可预见的“大城市病”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冲击,在人口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要具有前瞻性。同时改变传统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发展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打破部门之间“一亩三分地”的旧观念,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协同机制,在管理模式上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化、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效果。积极编制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具体规划,使城乡、产业、交通规划等在规模、强度和布局上与之衔接,确保统一指挥、明确城市定位、稳定房价,保障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科学、系统、有序实现。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生态优美、绿色发展是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的前提。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澈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雄安新区紧邻“华北之肾”白洋淀,生态基础良好,但是新区建设仍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着眼于整个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做好水资源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坚持多元协同的跨域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同时要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把控耕地面积和城市开发边界,制定符合绿色政绩的考核标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进一步做好雄安新区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定科学的产业准入原则,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基础,坚决不允许污染企业进入,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此外,要严格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问责机制,形成横向互动、纵向互通的协调问责体系[11],共同打造生态宜居的雄安新区。

  (三)推动创新要素聚集,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创新是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通过产业转型,发展高精端产业和创新体制改革吸引人才,聚集创新要素,来达到破解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的技术不足和人才匮乏的困境,创建创新型智慧城市新样板。

  1.产业体系是雄安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

  积极引进一部分北京的高新产业,同时积极探索与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通过“外来血液”的输入使雄安新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依靠雄安新区内部驱动,培育自身的产业孵化器和创新型产业园,依靠“造血”来实现产业的升级。这些都需要体制性的创新作为保障,通过提供优惠的产业政策来吸引创业者和迁移者,抵消京津的“磁场效应”,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吸纳创新要素聚集,形成高科技、创新型、低耗能的新引擎产业群。

  2.人才是创新要素聚集的关键

  通过承接北京迁移的科研机构和本科院校,以此作为人才输入的渠道。发挥雄安新区人才引进政策服务和激励机制,突出市场导向原则,建立京津冀人才互通、互惠、互补的服务平台,打造符合雄安新区创新型产业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满足高层次、紧缺型国际人才的要求。设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开启双户籍制度、公租房供给制度、科研奖励补贴制度、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优惠制度、医疗保险等保障性制度,共同为人才的引进与开发保驾护航。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体系

  在数字城市基础上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雄安新区绿色智慧城市空间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提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和网络计算机的结合,同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跨行业共享服务平台、公共安全服务平台、社会生态与污染平台,实现对城市的交通、环境、人口、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立体感知网,为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支持,实现决策者对城市的高效、科学的治理。[12]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要围绕“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绿色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基础平台,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环境、智慧养老等应用领域,为公民提供丰富、个性、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搭建多方参与建设平台,提升绿色智慧雄安新区建设水平

  绿色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需要多方参与。倡导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民多方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参与竞争,扩大开放。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搭建互联网+的招商引资平台,调动民间资本、小额信贷公司、商业银行信贷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绿色智慧雄安新区的建设。同时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创建反馈式、回应式、交互式的政民沟通平台,将居民反馈信息与城市管理决策相结合,以更加多元化、互动式的管理方式发挥智慧技术的价值,提升绿色智慧雄安新区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 办好建设雄安新区这件大事[N]. 人民日报,2017-04-02.

  [2]赵展慧. 未来发展具有开创性[N]. 人民日报,2017-04-05.

  [3]颜廷标. 努力把雄安新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N]. 河北日报,2017-04-21.

  [4]李健. 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 南京社会科学,2013(11).

  [5]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13(1).

  [6]王家耀.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J]. 测绘科学,2014(5).

  [7]高林,王潮阳. 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与评价体系[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7).

  [8]王珏. 雄安新区规划应主打“生态牌”[N]. 中国环境报,2017-05-31.

  [9]陆小成. 雄安新区建设的难点与对策[N]. 企业家日报,2017-05-05.

  [10]蔡之兵. 雄安新区的战略意图、历史意义与成败关键[J]. 中国发展观察,2017(8).

  [11]孟卫东,徐芳芳,司林波. 京津冀生态环境损害协同问责机制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2017(2).

  [12]熊璋.智慧城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65-66.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