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公交标语引争议 初衷良善也需柔软(图)

2017年08月21日 11:22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双层公交车的内壁,司机用毛笔手写“老弱病残严禁上楼后果自负”的提示标语,有乘客觉得“看了不太舒服”。记者了解到,湖北武汉市106路公交少数司机手写这样的提示语,也是出于好心。(8月20日楚天都市报)

  双层公交车上下楼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老弱病残严禁上楼”原本有着良善的初衷,却遭遇了市民的批评质疑,为何?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生硬、冰冷、粗鄙的提示标语,不仅难以得到乘客的理解与认同,反而会引发他们的反感与抵触。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老人以及抱小孩的乘客在双层公交车上下楼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从而引发乘客和公交司机、公交公司的摩擦、纠纷与利益博弈。为了未雨绸缪,为了避免“摊上大事”,少数公交司机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手写了“老弱病残严禁上楼”的提示标语。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在于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老弱病残严禁上楼”尽管没有声音和表情,公交司机却与乘客进行了一场无声的符号互动。然而,这个提示标语由于忽略和漠视了乘客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遭遇了部分乘客的“不买账”。

  同样的行动目标,原本可以用更加柔软的身段、更加细致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少数公交司机却采用了简单、粗暴的“老弱病残严禁上楼”。一方面,弱势群体也有坐座位的正当需要,当公交车一楼没有座位或者无人愿意让座,他们“更上一层楼”也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与艰辛;另一方面,即使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也应该柔和地劝导而不是生硬地禁止乘客。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同样的提示标语,不同的人们难免会有不同的理解。以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专座”为例,尽管这样的制度设计饱含“弱势补偿”的人文关怀,却依然引发了一些人关于标签化、污名化的权利敏感与身份焦虑,认为不如改为“爱心专座”或者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称为“博爱座”——既切实地裨益了那些更有需要的人,也呵护了他们的体面与尊严。只管初衷良善却忽视受众感受、只顾目标正义却忽视程序正义,在语言上少了一些柔软与温暖,在细节上考虑得不够周全,“老弱病残禁止上楼”自弹自唱、孤芳自赏,难免会陷入乏人喝彩的边缘化境地。

  公交车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公共空间,提示标语见证着一个城市的温度。风险防范无可非议,“老弱病残禁止上楼”却可以有更柔软、更细致的呈现方式。毕竟,“好心”不能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地步,而是要让乘客们从情感上和心理上真正接纳与认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