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频抛户口绣球——热政策背后的冷观察

2017年08月16日 09:04   来源:中国网   范永茂

  最近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又引起了社会关注和热议,其源头在于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和发展势头强劲的二线城市为了抢夺高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频频伸出橄榄枝,出台优惠政策,以放松户口作为绣球吸引这些人才到当地工作。有的城市提出“租房就可落户”,有的拿出“先就业再落户”,还有的出台“发放购房补贴”等办法,各种围绕户口的政策不一而足,这些城市形成了新的“抢人大战”。与此同时,积分落户等落户限制条件,亦出现在各地的户籍新政当中,渐成“标配”。

  当下,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越来越收紧户口政策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等就业主力和人才主力逐渐向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流动是一个客观和合理的现象,毕竟单凭几个城市解决不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问题,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差距的缩小也需要人才合理流动做保障。那么人才往什么地方流动,这就是一个“用脚投票”的博弈过程,城市只有拿出真金白银,有实实在在的服务托底,这样的城市对人才才有吸引力,才能留得住人。

  但是,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制约中国老百姓公平享有公共服务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现有的户籍制度,户口可以说是像在城市居民享有各项公共服务的唯一“通行证”,只有有了户口才能享受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种种市民优惠,只有有了城市户口一个农村青年才能质的实现“鲤鱼跳龙门”的人生蜕变,改变自己命运。

  在现在地区和城乡二元结构还存在的前提下,户口的诱惑力肯定是巨大的。这样可以理解为什么各地的招贤纳士的政策都围绕着户口,拿入户做绣球,这也是人才流动到这个地方最敏感的条件,真正促成他们“用脚投票”的关键。

  用户口吸引人才留下是个必要的选择,但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和最终的选择。我们不要忽视人才为什么要从一线向“新一线”或二线城市流动,除了这些新城市的条件外,难道是因为一线城市不再有吸引力,没有发展机会了吗? 当然不是了,一线城市对青年人来说发展越来越受限,越来越难以进入是因为一线城市的资源已经达到饱和临界,已经没有能力接纳膨胀的人口,公共服务的能力也越来有有限。

  对于急于发展、吸引人才的二线城市来说,也要考虑人才吸引的适度性、梯队性和规模性,对于所有的中国城市而言,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问题就是和更为庞大的就业人口而言,城市的资源和容纳能力相对而言是有限的甚至不足的,都存在容纳饱和临界点。如果不能及时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准备,过度的人口聚集会带来加剧的资源竞争。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也就是对于城市或单位来说人首先是成本的问题,解决好了之后才是资本。

  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结合,二者处于最佳均衡点生产力才能达到最高,经济才能发展最好。如果人力资源过多,而其他资源不足或者配套不上,那么人力资源就可能异化成人力成本,变成发展的负担,这就对城市发展不利了,会带来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这就是当下的一线城市发展的症结和教训。

  二线城市户口绣球热政策后面更多要有冷静的思考,对于长期的城市发展来说,需要考虑如何合理有序地吸引人才,如何把各种层次的劳动力有效搭配组合,如何把眼前需求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又如何综合配套各种资源和服务性改革,避免出现现在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病”。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范永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