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能走多远?

2017年08月08日 07:07   来源:红网   顾觐皓

  日前,北汽新能源宣布,旗下“轻享出行”品牌入驻雄安新区。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共享汽车概念已经在国内扇起一阵虚火。沉寂一段时间后,随着广汽、上汽汽车品牌的加入,近来又开始广受行业关注。(8月7日南方网)

  自2016年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全国各地刮起了一阵“共享单车”旋风,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1.06亿。在经营者疯狂攻城略地的狂欢下,单车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于是,不少企业开始转移阵地,共享汽车应运而生。然而,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模式更为复杂,更需要一套成熟的运营模式,鉴于如今共享单车的乱象丛生,此次共享汽车之风又能持续多久?

  共享单车是基于“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之问题而诞生的新事物,那么共享汽车又是为何而生呢?在低碳环保的条件下,共享单车有效解决了近距离出行的问题,但在城市内远距离的问题上,出租车与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已经能够满足我们需求。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共享汽车若只复制前者的模式而没有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那么笔者认为,首先其存在的价值就势必会受到质疑。

  其次,共享汽车对使用者要求更高,可能无法像单车一样普及。共享汽车需要对使用者的驾驶证等证件进行资质审核,很多年轻群体因为没有驾驶证无法使用,不少老年群体因为很少接触网络也不会去用,而共享单车在这方面的限制较小,因而有了广泛的用户。

  再者,共享汽车的成本也更高。新能源汽车入驻共享单车,虽然解决了汽车加油的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充电站建设、汽车保养以及维修人员的费用。而且,不同于自行车,汽车还需要上牌照。像上海、深圳、天津这些一线城市的本地牌照,动辄就要上万元,有的地方还需要摇号,同时,汽车使用外地牌照又无法开进市区。所以,这些看得见的成本再加上运营期间那些看不见的“沉没成本”,无疑增加了共享单车的盈利难度。

  此外,实践已经证明:共享单车式“先发展后管理”的粗放式经营,势必会引发许多安全问题,共享汽车若无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同样会出现前者的问题,甚至危害会更大。到时候,马路上到处充斥着“共享污染”,又该如何是好?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借鉴租车行业的管理模式,因为二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许多问题已经经过实践。

  以上这些问题,运营商不难考虑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之有效解决。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当下,共享经济的创新值得鼓励,但也必须三思而行,切不可做一锤子买卖,野蛮生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