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校特点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2017年07月26日 14:23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刘贵芹

  [摘 要] 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主题,梳理提炼当前话语体系理论与实践新成果,开辟了中国话语的新境界,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拓展了中国话语国际化的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高校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贯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育人育才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

  [关键词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D63                      [文献标识码] A

  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的召开,适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行动对标、落实见效,特别要以此为契机,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这一研讨会主题,进一步梳理提炼当前话语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开辟了中国话语的新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主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中国梦”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话语新表达新概念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和生动局面。

  二是坚持中国立场,自觉以理论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足中华民族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迫切需要,聚焦解决中国“由大而强”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宏伟而独特伟大创造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理论品格,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

  三是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关怀人类命运,贡献中国智慧,拓展了中国话语国际化的新格局。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复杂境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国际场合100多次提到这一理念。不久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进入国际社会话语体系,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日益成为世界的共识,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和平希望与发展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球的高度,融通中外,包容互惠,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五路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方面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辜负时代赋予广大高校神圣的历史使命。特别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并将其努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育人育才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立足点,深入研究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把研究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任务,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学科领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弘扬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继续组织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推出一批深入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点理论文章,同时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辐射功能,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普及,花大力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依托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话语体系创新高地。教学科研平台是人才和知识的荟萃之地,要把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与话语体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服务国家需求、瞄准学术前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学科发展,以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研究基地为抓手,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专业高端智库。要充分发挥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平台中的重要作用,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突破口,着力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努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第三,以话语对接为切入点,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用话语体系创新提升育人育才水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通过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水平,推动理论创新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代际差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契合当代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自觉做到讲理论接地气,大专家讲小道理,构建专业化群众性的、理论性亲和力的语言系统,增进学术话语与学生话语、课堂话语与网络话语之间的互动转化,提升话语对接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现话语共通、心灵共振和思想共鸣。

  第四,以主体性与共识性为两翼,在文明互鉴中丰富话语体系建设。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应对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中国话语的跨语境衔接做好理论、实践的准备,主动承担引领社会文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责任,不断提升服务国家人文交流的能力。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厚植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彰显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当具有共识性,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具备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共同性。要以融通中外为目标,主体性与共识性并重,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丰富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特别是要鼓励高校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高校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第五,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引领,为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要结合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构建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鼓励自由探索的制度环境。加强总体谋划,进一步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重点方向和具体举措,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扎根中国兼具全球视野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把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点,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加大咨政服务的绩效评价权重。加强话语体系创新的宣传引导,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话语创新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话语体系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重大课题,需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教育部将继续积极参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中央九部门参加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充分调动高校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 刘贵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